醫療信息化大融合下,數據集成如何用好API這個“妙手”
如今API 在軟件和應用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千禧年初僅僅作為網頁端和移動端的應用接口工具,但如今逐步擴展到云端應用集成、物聯網等領域,API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來源:Software Development Company Informatica
據全球領先的CDN服務提供商Akamai統計,2019年有83%的流量來自API,而 HTML的流量只有17%。相比之下,在Akamai 2014年的流量統計中,來自API的只占47%。由此可見在當下流量為王的時代,API在整個行業大環境的實際業務中所占到的比重越來越多,且漲幅驚人。
而在醫療集成領域中,由于醫療數據具有量大、多樣化、實時性、高價值等特性,在醫療信息化建設和數據互聯互通中,API化和互操作能力就非常重要,甚至形成了一個集成技術趨勢。
那么什么是API?API又是如何實際應用在醫療信息集成中的?
API技術是提高醫療信息化集成水平“段位”的直接途徑
什么是API?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應用程序接口(英語: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縮寫為API,是一種計算接口,它定義多個軟件中介之間的交互,以及可以進行的調用(call)或請求(request)的種類,如何進行調用或發出請求,應使用的數據格式,應遵循的慣例等。
如何通過一個簡單直觀的類比來解釋API
顧客在餐廳點單,后廚中的廚師燒出相應的餐品,而服務員作為連接前廳和后廚的紐帶,將燒好的菜端給顧客。在這個過程中,顧客點單相當于前端調用請求;后廚廚師燒菜相當于后端處理請求;而將燒好的菜(封裝好的功能)從后廚端給前廳里顧客的服務員,就是API。
就如同當今我們穿的衣服、出行搭載的交通工具、吃飯的糧食、住的房子等等一切幾乎很少是我們直接參與生產的一樣,廠商在提供客戶所需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時也并不是從零開始研發,而是通過分工,并借助API將工作化繁為簡,提升效率。
“大融合”推動集成技術新的革命,API技術應時而生
隨著醫療信息化迎來大融合時代,醫療機構的內部系統從相對獨立、離散逐漸走向集成大融合,系統間的互相協作也已成為常態,API技術從原來僅僅作為接口的工具,到如今被逐步用于醫療系統集成領域的方方面面。
以目前核酸檢測為例,一個簡單的核酸檢測就需要數個獨立業務支持,需要多個系統協同(包括信息采集系統、LIS系統、線上報告發布和查詢系統等),而這些系統大部分都是由不同的廠商生產的,各自獨立,而要將這些系統集成起來,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離不開API在其中的“牽線搭橋”,通過發布標準API接口與LIS系統進行對接,使得核酸的檢測信息能在各系統間實現同步更新,最終上傳至上級區域平臺。
API在醫療集成領域的作用
由于醫療數據具有量大、多樣化、實時性、高價值等特性,在醫療信息化建設和數據互聯互通中,對于系統解耦、業務協同、互操作需求、實時性要求、調用監管、安全控制等需求也越來越高,而API所具備的對外標準接口、規范數據格式、隱藏后端復雜性、簡化開發流程等能力能滿足上述需求,因此下好使用API集成的這步棋,將能直接提升醫療機構信息集成的“段位”。
使用API“妙手”,做好集成“本手”,避免“俗手”困局
破解“俗手”,做好“本手” :破除單一集成技術,增強多元化多場景的集成能力
醫院過去會采用單一的集成技術(如MQ、ESB技術等)滿足集成需求,這也確實能解決一些需求,然而隨著醫療集成業務場景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僅使用單一集成技術無法兼顧不同場景下的業務集成和數據交換需求,容易陷入大量二次開發,不?!按蜓a丁”的困局。
在集成平臺中融入各種數據交換技術(MQ、ESB、ETL、API等),并以面向場景設計開發和獲得最優應用實踐效果為出發點,取長補短,靈活解決實際環境中需求多樣化的場景問題,做好系統集成的“本手”,才能破解由采用單一集成技術帶來的“俗手”困局。
用好API“妙手”:從數據本身的交換邁向數據價值的交換
如今醫療數據的價值逐漸被大家認可和重視,各醫療機構也開始通過數據的歸屬和內在邏輯,挖掘數據價值,甚至形成一套從數據產生、挖掘、治理到價值利用的標準流程,傳統情況下僅作為“數據搬運工”的集成平臺,如何釋放或發揮大量沉淀在醫療機構的數據價值,需要有更加適合醫療價值交換的技術和管理方式來提供支撐。
通過API方式,能夠為醫療機構實現對外開放服務能力,提供數據價值的技術訪問途徑。圍繞API技術,實現諸如API-First的服務設計方式,API Driven的集成開發,以及訪問授權、調用流量、調度監控等管理,快速、有效、精準、安全的對外提供醫療機構的數據價值。
集成平臺只有用好API,進一步提升醫療機構的集成能力從數據本身的交換邁向深入挖掘數據中蘊藏的價值交換,釋放醫療數據價值并進行妥善的管理,醫療機構才算是下了一步信息集成的“妙手”。
那用好API這個“妙手”的前提要求是什么?如何才能打好使用API的“地基”?
平臺盡量使用原生API,避免“打補丁”風險
對于集成平臺而言,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充分考慮API特性,將API基因融入產品架構設計中,實現原生API化,這樣能根據醫院需求輕松衍生出所需的API功能(包括API-Driven 服務集成、Open API、API客戶端類庫自動生成等),而具有原生API特性的中間件對于集成平臺實現上述功能至關重要;采用“打補丁”的方法在產品中嵌入API的功能,不僅費時費力,也不利于API功能的后續拓展與開發。
API需要支持服務分層,應對不同的生態流轉
由于各業務的側重點不同,有的業務只提供單一基礎服務,有的業務需要進行二次開發并將功能封裝起來,而有的則需要對運營提供支撐,需要API提供不同層級不同粒度的服務。因此API需要支持服務分層,將各業務產生的數據價值挖掘出來,并不斷結合新數據進行加工,產出新價值,形成價值循環,最終達到業務自生和生態流轉。
架構承載力足夠,具備高性能、強穩定、易擴展等特性
由于當前大量API的接入和擴展使用,傳統HIT架構已難以滿足醫療機構如今高速增長的需求,醫療機構在進行信息化集成建設時就必須要實現集成架構的突破,采用集群、甚至是云原生架構,達到7×24高穩定、資源動態擴容、獨立服務隔離、定向負載計算、態勢感知等能力要求,充分契合API功能特性,支撐API技術在醫療信息集成領域中走向多元、多維、多態的應用模式。
結語
在醫療信息集成行業中,不管是作為系統互操作的對接技術,還是作為開放服務平臺進行數據價值輸出的交換方式,乃至成為業務生態流轉的重要通路,API的作用越來越被廣泛的認知,并且逐漸應用到醫療信息化集成平臺中。而微服務、集群化、云原生等新的底層技術架構的出現,也為API帶來了全新的集成革命。
醫療機構不僅需要通過API快速滿足當下復雜多變的業務需求,更要為未來可能存在的需求做出前瞻性的技術安排。幫助醫療機構在集成平臺建設的過程中,避免“俗手”、做好“本手”、用出“妙手”。
(本文由ODIN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