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發布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9〕4號,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我委聯合相關部門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下,靈活有序推進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現將2020年度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通報如下。
一、持續優化穩步推進績效考核工作
經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中醫藥主管部門審核確認,全國共2508家三級公立醫院參加2020年度績效考核。其中,西醫類醫院1923家(綜合醫院1342家,專科醫院581家),中醫類醫院585家。與2019年相比,新增考核醫院143家,因合并、降級、撤銷等原因退出考核的醫院共48家。
(一)完善考核支撐體系,持續提升標尺精度。根據《國家衛生健康統計調查制度》《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等要求,完善績效考核相關指標計算公式與統計規范,持續優化考核參照體系。升級手術操作分類代碼版本和病案首頁采集質量與接口標準,簡化績效考核管理平臺數據上傳流程,增加系統智能審核模式,輔助提升醫院數據填報質量。
(二)加強專業培訓指導,持續提升數據質量。組織多領域專家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開展指標解讀、填報指導、常見問題分析等培訓共10場次。多渠道收集問題累計3000余個,更新發布答疑手冊15版,推出系列宣傳品1期。新增病歷上傳功能,按計劃推進4輪數據質控,持續加強病歷內涵質控。運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分析3.89億份病案首頁和其他184.7萬項數據、3.25萬條佐證資料,應用大數據技術加速推進考核工作。
(三)推動完善制度規范,持續提升工作效果。進一步規范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數據管理,加強網絡安全防護,采用數字證書、虛擬專用網絡等技術,有效提升數據采集、傳輸等全周期的信息安全水平。積極落實統計督查整改要求,探索公立醫院病案首頁數據共享機制,努力減輕基層數據填報負擔。
二、2020年度國家監測分析情況
根據參加考核的1923家西醫類醫院數據,對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績效指標進行監測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指標持續向好,公立醫院改革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三級公立醫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持續邁進。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關業務工作和經濟運行情況出現一定波動,但總體上三級公立醫院經受住了考驗,為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三級公立醫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持續邁進。
1.診療支撐能力不斷增強。一是臨床檢查檢驗可比性持續提升。2020年,97.09%的三級公立醫院參加了國家臨床檢驗中心組織的室間質量評價工作,覆蓋范圍較2019年提高0.85個百分點。全國范圍內臨床檢驗項目的參加率中位數為89.41%,較2019年提高15.54個百分點,合格率中位數與2019年基本持平(見圖1)。其中,天津全部三級公立醫院參加國家臨檢中心組織的室間質量評價工作,轄區內醫院臨床檢驗項目的參加率中位數(98.18%)與合格率中位數(97.90%)均位列全國第一;廣東、吉林、海南和甘肅室間質評項目合格率提升較為明顯。二是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為36.28DDDs,較2019年下降1.5DDDs,且明顯優于40DDDs的國家要求。點評處方占處方總數的比例和點評出院患者醫囑比例分別為15.21%和19.16%,門診患者基本藥物處方占比和住院患者基本藥物使用率分別為54.50%和95.63%,均較2019年有所增長。輔助用藥(依據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計算)收入占比為1.72%,較2019年下降2.70個百分點(見圖2)。三是大型醫用設備管理能力逐步加強。大型醫用設備檢查陽性率為85.91%,較2019年提高0.55個百分點;建立大型醫用設備管理臺賬、制定預防性維護維修計劃和執行臺賬的醫院比例有所提升,大型醫用設備管理的規范化水平逐步提高。
圖1?三級公立醫院室間質評項目參加率和合格率情況
2.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不斷提升。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平均級別由2019年的3.23提高至3.65。91.26%的三級公立醫院達到3級及以上水平(占比較2019年提高8.02個百分點),65.26%的三級公立醫院達到4級及以上水平,在醫院內實現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備醫療決策支持功能,為創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打下較好基礎。上海、北京、浙江3個省份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平均級別超過4級;山西、寧夏整體提升相對較快。截至2020年底,83.42%的三級公立醫院建立了遠程醫療制度,70.53%的三級公立醫院建立了遠程醫療中心,81.29%的三級公立醫院能夠向醫聯體內成員單位提供至少一項遠程醫療服務。三級公立醫院積極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為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提供技術支撐。
3.持續發展機制不斷健全。在人員結構方面,2020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衛生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務人員比例為17.86%,較2019年提高0.61個百分點;醫護比為1:1.52,超過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配置要求(1:1.25);中醫、兒科醫師占比與2019年基本持平,麻醉、重癥、病理醫師占比較2019年有所提高。在專業人才配備方面,設立總會計師的三級公立醫院占比約為72%,較2019年明顯提升,寧夏、安徽、內蒙古、廣東、甘肅等省份設置了總會計師的三級公立醫院比例相對較高。在人才培養方面,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在當年總經費支出較2019年下降18.01%的情況下,醫學人才培養經費支出總額與2019年基本持平。接受省級及以上教育教學培訓且取得培訓合格證書的人數為20.84萬,占比33.63%,較2019年提高4.08個百分點。91.88%的醫院有符合統計條件的考生首次參加醫師資格考試,平均通過率為73.89%,與2019年基本持平;其中,北京住院醫師首次參加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為全國最高(87.25%)。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平均招錄完成率,全科、兒科、精神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收完成率均較2019年有顯著提升。在科研創新方面,與2019年相比,2020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經費和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成果轉化金額均呈上升趨勢,獲得科研經費支持的三級公立醫院比例進一步提升。被設置為國家醫學中心的三級公立醫院獲得的科研項目數量和經費總量均位于全國領先水平,并能夠積極推進將科研成果轉化臨床應用。科研經費總額位于前5位的三級公立醫院科研項目經費平均為56538.25萬元。廣東、浙江、上海、北京、四川等省份對于省內醫院科研工作投入經費支持力度較大。
4.人民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2020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門診患者滿意度和住院患者滿意度分別為86.51分、91.68分,較2019年提高1.10分、0.67分(見圖3-圖4)。門診患者滿意度最高的5個省份依次為浙江、四川、福建、山東、湖南;住院患者滿意度最高的5個省份為浙江、江蘇、山東、福建、上海。醫務人員滿意度79.71分,較2019年提高0.95分,在同級關系、發展晉升方面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在工作內容與環境、薪酬福利維度方面分數提升較快;醫務人員滿意度最高的5個省份依次為寧夏、湖南、浙江、福建、吉林。
5.醫聯體建設和對口支援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一是三級公立醫院持續落實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要求,幫扶和指導對口支援醫院和醫聯體內成員單位,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73.24%的三級公立醫院能夠指導或培訓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護理延伸服務。部分三級公立醫院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醫聯體內成員單位間的診療信息共享,便于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危重癥穩定期患者及時轉診至下級醫療機構。二是在接受其他醫院對口幫扶的三級公立縣醫院中,大部分醫院四級手術量相比2019年有所增長,國家臨檢中心組織的室間質量評價的參加率和合格率、大型儀器設備檢查陽性率持續提高,抗菌藥物使用強度有不同程度下降且75%的醫院滿足綜合醫院不高于40DDDs的要求,42.86%的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級別超過全國平均值,34.69%的醫院獲得科研項目支持的經費總額較2019年有所提升。
(二)三級公立醫院經受住了疫情考驗。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為確保疫情防控、日常診療同步開展,各醫院加大防控力度,運行成本增加,運營壓力加大。但總體上三級公立醫院仍經受住了考驗,展現了“韌性”,為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1.醫療服務方面。一是醫療服務數量整體減少,但疑難危重患者救治能力仍有提升。2020年,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防止交叉感染,確保有救治需要的患者能夠有序接受治療,各地均采取相應防控措施,在倡導減少人員跨區域流動的同時,各醫療機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服務模式和就醫流程,采用單間收治、預留隔離床位、控制病床使用率等措施,并通過延長門診開藥周期、推廣互聯網診療等方式,減少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次數,合理控制線下醫療服務量規模。在此背景下,各地三級公立醫院就診人次數、床位使用率及出院患者手術人數和微創手術人數均有相應下降,但出院患者中實施四級手術的人數穩中有增,出院患者手術占比、微創手術占比和四級手術占比均較2019年有所提升(見圖5);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總體病例組合指數(CMI值)相當于2019年的1.05倍,反映出三級公立醫院收治患者的疾病疑難復雜程度進一步提升。在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三級公立醫院更加重視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急難危重患者看病就醫的剛性需求。二是在收治急難危重患者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質量、安全和效率仍然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分別為0.56%和0.1%,均較2019年有所下降;低風險組病例死亡率中位數與2019年基本持平。部分醫院積極發揮日間手術優勢,縮短患者術前等待時間和在院時間,提高醫療服務效率。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日間手術人數較2019年增加6.44%,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比例為10.85%,較2019年提高1.93個百分點。三是預約診療制度與疫情防控要求同步落實。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門診患者平均預約診療率達56.60%,較2019年提高9.34個百分點。北京門診患者預約診療率為82.94%,為全國最高,廣東(76.58%)、福建(75.21%)、寧夏(71.62%)的平均預約診療率明顯高于其他省份。在門診患者平均預約診療率有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門診患者預約后平均等待時間仍穩定在22分鐘。疫情期間,三級公立醫院有效執行防控要求,推進非急診全面預約和分時段預約,持續完善預約診療方式,為疫情期間避免人員聚集、防止院內交叉感染,保障患者有序就醫提供了支撐。
圖5?2016-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出院患者手術開展情況
2.運營效率方面。一是醫療盈余普遍減少。2020年,全國20個省份醫療盈余為負,占比62.5%,較2019年增加56.25個百分點;753家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余為負,占比43.5%,較2019年增加25.89個百分點。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余率為-0.6%,較2019年下降3.6個百分點;醫院資產負債率為44.09%,與2019年基本持平。二是2020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增幅和住院次均費用增幅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為9.25%、5.79%(可比價格是指根據年度消費價格指數進行調整,扣除了價格變動因素后的價格);門診次均藥品費用增幅和住院次均藥品費用增幅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為4.84%、1.97%。次均費用增加主要受到診療成本提升的影響:一方面,通過病例組合指數(CMI)和四級手術占比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疑難危重患者數量和比例提升,次均診療所需費用相比以往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針對住院病人和陪護人員開展了“1+3檢測”(“1”指的是核酸檢測,“3”指的是肺部CT影像學檢查、血常規和血清學新冠雙抗體檢測),增加了費用支出;此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為兼顧疫情防控要求和門診慢性病患者診療需求,多數醫院推行長期處方或延長開藥周期,減少了患者就醫次數。三是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檢驗收入)占比、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比重與2019年基本持平;萬元收入能耗支出為90.06元,較2019年降低5.65元。四是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加大。2020年,為滿足疫情防控需要,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力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的財政補助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為13.15%,較2019年提高5.21個百分點,提高的部分主要為疫情防控的專項補助。其中,財政基本撥款收入增加2.65%,財政基本撥款收入占醫療活動費用比重為4.05%,較2019年提高0.38個百分點。
3.跨省異地就醫方面。一是跨省異地就醫患者數量減少,但基本格局并未改變。2020年,受到疫情防控出行要求的限制,全國三級公立醫院中跨省異地就醫的住院患者404萬例(按照患者工作地和居住地判斷患者是否為異地就醫),較2019年減少184.3萬例,跨省異地就醫患者占比為5.39%,較2019年下降1.35個百分點,省外就醫的主要疾病與2019年基本一致。向外省流出患者數量減少最多的前5個省份是廣東、河北、浙江、安徽、江蘇,在減少的全部跨省異地就醫患者中約占40%;流入患者數量下降最多的前5個省份是北京、上海、四川、湖北、浙江;住院患者流入數量最多的前5個省份,以及流入患者占本省住院患者比例最多的前5個省份與2019年基本一致。二是跨省異地就醫現象具有較為明顯的地理相關性,并有向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聚集的趨勢。如在跨省異地就醫患者數量較多的省份中,流出安徽的患者中約85%流向江浙滬三地,流出河北的患者中約75%流向京津二地,河南跨省異地就醫患者的主要流向為江浙滬京,江西跨省異地就醫患者的主要流向為滬粵浙;在跨省異地就醫患者比例較高的省份中,西藏外流患者中約70%的患者流向四川,內蒙古的外流患者中流向京吉寧遼的比例約占60%,黑龍江外流患者的主要流向為京津魯遼滬等地。
三、通過績效考核發現的主要問題
(一)三級公立醫院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從績效考核數據可看出,大部分醫院在原有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區域間的差異在不斷縮小,但差距仍然存在。區域間比較看,東北地區三級公立醫院的信息化水平、人員配備水平和資金保障水平等相對較弱,如東北地區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級別、每百張病床藥師配備人數、緊缺醫師配備人數、人員經費占比等明顯低于其他地區,而資產負債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醫療服務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如上述兩個地區出院患者四級手術占比均明顯低于其他地區,相較四級手術占比較高的華北和華東地區低約6個百分點,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相對略高,室間質評項目合格率相對略低。相比較而言,華東和華北地區在各指標上明顯優于其他地區,表現為硬件設施更加齊備,人力資源更加充足,功能定位落實更加有效,工作開展更加規范等;華東地區所擁有的三級醫院的數量以及各醫院的相對水平均位于全國前列。區域內比較看,各區域內部同樣存在省份和醫院間的差異。例如,華北地區排名位于前列的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南地區排名位于前列的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川,東北地區的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吉林和遼寧。省份間比較看,各省份在醫療服務技術與能力、科研創新、緊缺醫師配備等方面呈現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例如,黑龍江和西藏的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平均級別尚未達到3級,明顯弱于其他省份。西藏的出院手術患者四級手術占比連續三年不足10%;西藏、新疆連續2年醫護比未達目標值;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最高的省份與最低的省份相差502.9萬元,且差距相比往年進一步加大。
(二)精細化管理能力仍需進一步提高。一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從整體情況看,全國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平均級別尚未滿足“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4級”的要求。從醫院個體看,33.33%(641家)的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功能應用水平級別未能達到4級,主要集中在遼寧、黑龍江、山東等地區。二是在合理用藥方面,431家綜合醫院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均高于40DDDs;三年來,上海、湖北、海南、西藏持續高于40DDDs,藥物合理使用與管理仍需加強。三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部分地區仍然存在緊缺醫師配備不充足的情況,如內蒙古、甘肅、河南等省份重癥醫師占比較低,且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大部分醫院逐步重視大型醫用設備的維修和養護的工作規范,但是對于大型醫用設備的質量控制工作重視的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患者就醫感受和醫務人員獲得感仍需進一步改善。一是患者對于就醫環境、標識的清晰程度、就診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與其他年齡人群相比,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就醫過程中掛號便捷程度、醫院空間便利程度、服務設施配備、出入院手續辦理的便捷程度等不滿意的程度相對較高,表明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背景下,公立醫院要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適老化”程度,落實便捷老年人就醫的相關舉措。二是醫院員工中,反映勞動強度較高、工作負擔重的比例相對較高。分群體看,護士和初級職稱人員的滿意度相對較低,上述兩個群體中,認為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的比例較高。
(四)相關部門責任仍需進一步落實。在未設立總會計師的三級公立醫院中,有68%的三級公立醫院由于崗位設置和編制問題等,導致未能按照要求設立總會計師;在設立總會計師的醫院中,約30%的總會計師未能進入領導班子,總會計師職能尚未完全發揮。此外,在積極承擔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雖然針對公立醫院財政投入的力度有所增長,但與醫療收入減少的幅度(7.54%)相比,仍難以有效彌補相應缺口。
四、工作要求
(一)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績效考核工作與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相結合,加快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包括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在內的省級醫療高地建設,有序促進醫療資源整合共享,全面提高省域診療水平,持續提高縣域醫療服務能力。鞏固醫聯體建設和對口支援工作成效,持續推進醫聯體內管理和技術同質化發展,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推動遠程醫療服務常態化,有序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二)進一步優化三級公立醫院發展環境。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以績效考核為抓手,提高政策銜接和系統集成能力,落實相關部門主體責任,在“十四五”時期發揮績效考核與高質量發展促進行動的協同作用,尤其要研究建立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下,對公立醫院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科學合理補償機制,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進一步提升三級公立醫院管理水平。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各醫院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及時總結經驗,明確階段目標,不斷提升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能力。緊密圍繞人才隊伍、醫療質量、專科建設、臨床科研、醫院文化等工作,加強信息化手段應用,持續推進醫院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尤其注意提升老年人就醫全過程的便捷程度。
(四)加強宣傳引導。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各有關醫院要正確看待績效考核工作,充分認識績效考核助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為公立醫院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要及時總結工作經驗,加強對工作成效的宣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公立醫院整體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22年6月15日
點擊此處可查看《通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