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評價的“經緯線”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試行)》。《評價指標》有黨建引領、能力提升、結構優化、創新增效、文化聚力等5個方面的橫向坐標,每一方面又縱向延伸出可量化的指標,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評價工作有了“經緯線”。
能力提升是第一要務
醫療服務能力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涵蓋專科能力、醫療質量、重點病種、醫療效率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梁廷波表示,《評價指標》中提到的“醫療質量指數”,緊扣擇期手術并發癥發生率、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抗菌藥物使用強度、低風險組死亡率等關鍵指標,既著眼于手術技術規范,也著眼于日常診療管理;既強調基本醫療服務品質保障,也強調急危重癥診療能力提升,充分體現了不同級別公立醫院在醫療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中的共同遵循。“抓住醫療質量安全的每一個要素,建立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始終看齊最高標準、最高要求,才能真正讓人民群眾看病看得安心放心。”
“公立醫院強不強,關鍵看專科,增強專科能力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梁廷波說,國家已依托各省市高水平醫院形成了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布局,突出了長期危害人民健康的重點專科病種救治能力導向。“十四五”時期,國家進一步鋪開重點專科建設,逐步補齊基層專科能力短板,重點提升腫瘤、神經、心血管、呼吸和感染等專科主要病種診治水平。《評價指標》中的“專科能力指數”按疾病病種分類,將病種例數、四級手術占比、微創手術占比、平均住院日、次均費用等相關參數納入專科能力考核體系,正確引導公立醫院專科建設方向,推動專科技術水平、病種質控水平持續提升。
優化醫療服務效能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抓手。近年來,各地不斷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醫療流程更加便捷,醫療服務更加高效,人民群眾就醫體驗持續改善。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表示,從《評價指標》中對“智慧醫院建設”指標的計算方法可以看出,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即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系統)、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和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是智慧醫院建設的核心,旨在引導公立醫院加快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智慧醫院建設標準化、規范化,形成線上線下(31.030, 0.38, 1.24%)一體、醫療機構間同質化的醫療服務模式。
基于上述要求,樊嘉建議,智慧醫院建設要聚焦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加快應用智能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智慧服務軟硬件,提供智能導醫分診、診間結算、移動支付、檢查檢驗結果推送和互認等線上服務;聚焦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通過全流程醫療數據閉環管理,為公立醫院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患者提供便捷服務,改善患者就醫體驗;聚焦應用智慧管理手段,建立醫院運營管理平臺和診療信息數據庫,豐富醫療服務的應用場景,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服務和醫院管理深度融合,提升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聚焦醫聯體內同質化管理,注重醫院之間互聯互通。
提質增效關鍵是創新
樊嘉認為,把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提高醫療健康供給質量和服務效率,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評價指標》中的“創新增效”部分,融合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引領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趨勢”和“提升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效能”的工作要求,設置了智慧醫院建設成效、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經費項目、費用消耗指數和萬元收入能耗占比等指標,引導了發展方向。
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能夠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樊嘉指出,《評價指標》在技術創新方面,用“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考察了公立醫院的科研創新能力;在模式創新方面,用“智慧醫院建設”考察了公立醫院在智慧化時代的創新運營方法;在管理創新方面,用“費用消耗指數和萬元收入能耗占比”考察了公立醫院的創新管理結果。
樊嘉以“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為例進行闡釋,他指出,該指標直接反映了醫院科研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公立醫院要強化對科技研發的全方位保障,通過健全完善科研評價制度體系、加強研究體系與平臺建設、著力培養多層次科技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措施,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
當前,公立醫院到了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關鍵期,既要有技術質量的提升,又要有管理質量的提升。“要向管理要質量、要效益、要發展,嚴控藥品和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強化內部管理,規范診療行為,讓運營管理水平持續提升。”北京協和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張抒揚強調。
診療費用作為醫療過程中資源消耗的集中表現,不但能夠反映醫院的診療決策水平,也能夠反映醫院的運營管理水平。《評價指標》中的“費用消耗指數”反映的是治療同類疾病所花費的費用,“萬元收入能耗占比”則是考察醫院節能降耗情況的重要指標,二者均為評價公立醫院內部運營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從指標的計算方法來看,DRG、DIP、病案首頁等是計算核心元素。樊嘉建議,持續提升病案首頁內涵質量,通過主動分析同組疾病費用結構,比較發現醫院改進和控制費用結構的方向,降低不合理不必要的費用,尤其要側重藥品和耗材的費用降低。
優化結構是改革難點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涉及諸多方面的內部改革,尤其是業務結構的優化調整,既是關鍵也是難點。”張抒揚表示,《評價指標》進一步明確了醫院結構改革要點,在“結構優化”一級指標下設置了4個二級指標,分別從能力結構、收入結構、支出結構等方面明晰了醫院的重點任務。
張抒揚指出,醫療收入結構不僅反映醫院運營狀況,也體現了醫療服務質量和醫院管理水平。《評價指標》沿用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的“醫療服務收入占比”指標,并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從而加強內部運營管理。近年來,國家深入推進醫改進程,取消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調整醫務人員技術勞務項目價格,探索建立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推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步入快車道。根據全國三級醫院績效考核監測數據,多數試點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占比顯著提高。
“醫務人員是醫療服務主體,薪酬分配關系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人員經費占比評價的不僅是規模數量,更是結構質量。”張抒揚解釋,《評價指標》在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人員經費占比”指標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對“固定薪酬占比”進行評價。公立醫院要建立更加科學的薪酬分配體系,進一步突出保障功能,體現醫務人員崗位價值、知識價值;同時不斷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工作業績、實際貢獻、服務質量等。
在梁廷波看來,公立醫院尤其是高水平醫院應當滿足腫瘤、神經系統、心血管及感染性疾病領域常見病、多發病與各類急危重癥的救治需求。《評價指標》中的“住院患者重點監測病種覆蓋率”實際上框定了公立醫院的重點業務范疇,明確了公立醫院的運行軌道。公立醫院必須堅持公益屬性,做好業務發展規劃,結合單病種醫保支付杠桿的調節功能,在提升重點監測病種的診療水平與收治能力上下功夫,在優化調整病種結構、保障重大疾病救治需求上下功夫,真正把好公立醫院功能定位,彰顯公立醫院職責擔當。
來源:健康報
上一篇: 安徽省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征求意見
下一篇: 山西“遠程醫療”搭上“網絡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