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磊:大模型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
創建于1904年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是一家歷經百余年積淀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目前設有徐匯、臨港兩個院區,近五年來,醫院年均門急診量突破500萬人次,年出院人次超過15萬人次,年住院手術超過12萬人次。“醫院在推動兩院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積極推動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大模型技術應用即為其中的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信息處處長俞磊在CHIMA 2024大會演講時介紹。
ChatGPT的誕生讓大眾首次感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力量,隨著大模型的發展,當前開源模型快速進步,開放生態已成氣候。根據《斯坦福醫學》的推論,大模型對醫療技術的影響體現在包括外科醫生手術技能評估與培訓、促進藥物研發、兒科心臟功能評估、遠程皮膚病診斷等諸多領域。
“在醫療領域,以人為中心的醫療大模型將發揮其生成、推理、交互的AI能力,為醫療專業人員、患者以及醫學研究相關方帶來很多潛在的應用和價值。”俞磊介紹,大模型將對醫院管理人員、醫護人員、患者帶來以下價值:通過與人類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同工作,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提升醫療質量和增強患者滿意度;可以幫助醫生和護士更有效地處理大量的患者數據,包括病歷、實驗室結果和影像報告,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可以通過預測疾病風險和個性化治療方案來提供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此外,大模型還可以
醫院大模型的選擇和應用
俞磊認為,在中國大型醫院,選擇大語言模型需要考慮多個因素:首先,模型需要具備處理醫療專業語言的能力,因為醫療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醫療工作涉及到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術語,因此大模型在醫學應用中必須具備處理醫療專業術語的能力;其次,醫療數據通常包含敏感信息,因此模型選擇需確保數據安全和患者隱私;此外,模型還需要能夠與醫療業務系統深度融合,以便大模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醫療業務。總的來說,選擇大語言模型的需要具備以下特性:高度專業性、可定制優化、能私有化部署,以及與業務系統深度融合。
“圍繞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目標,通過醫院高質量的醫療數據對醫療大語言模型進行訓練和微調,可以形成一個專病/專科的大語言模型,這將有助于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優化醫療流程,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加強醫療科研創新以及提升醫療人才隊伍的專業素質,為臨床和科研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俞磊表示,目前醫院常用的模型有專病專科大模型、醫療領域大模型和通用大模型:專病大模型聚焦特定的專科、專病,通過在特定專科病歷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訓練;醫療領域大模型則采用包括醫療專業書籍文獻、醫學論文、臨床病歷數據等;通用大模型的訓練語料主要來源于互聯網,包括各種網頁、新聞、文章、論壇等。
在俞磊看來,醫療數據極為敏感,因此醫院在部署醫療大模型時,除了需要考慮數據的安全性外,還要兼顧模型的響應速度和處理效率,以保障醫療服務的流暢和患者的隱私安全。此外,“在醫療領域中使用大模型時,應充分關注大模型作為一種技術本身的限制與不足。”俞磊建議,模型應用還應關注模型的健壯性、公平性、模型的校準、虛假偏差等特性。
醫院大模型應用探索實踐
“大模型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業務上,使大模型改變醫療應用的交互模式和醫療服務的就醫體驗,是體現大模型價值的關鍵。”俞磊談到,大模型在醫療業務應用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診前提效,提升就醫體驗;診中減負,減輕醫護人員工作負擔;診后跟蹤,增進服務質量;醫療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大模型可在互聯網門診獲得廣泛應用:
1.在診前,醫生通過大模型采用引導式對話+自由式問答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充分采集患者復診信息,并自動完成結構化病歷生成,方便醫生一鍵引用,提升線上就診效率;
2.在診中,醫生的診療形態將與診間的線下門診發生變化,作為醫生助手的大模型將會有更多發揮空間,比如幫助醫生快捷獲取到經大模型整理生成的更具邏輯性和可讀性的檢索內容;
3.在診后,大模型又可以衍生出為患者服務的診后服務助手和為醫生服務的健康管理助手。通過患者的診后服務助手,患者可以將醫療大模型作為一位虛擬醫生進行用藥知識咨詢、操作指導、報告分析解讀、健康指導等。醫生可以通過醫療大模型輔助完成患者全過程健康管理中的各類個性化的健康評估、健康教育處方、營養指導等,并且自動完成隨訪管理。
“在推進大模型在醫院實際應用過程中,當臨床依賴大模型的一些支持后,如果帶來系統性風險該如何解決或克服,這是信息技術部門需要特別思考的一個話題。”俞磊建議道。
下一篇: 付允彬:基層醫院業務上云實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