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大模型從小事做起(三):產品形態
案例
最近一段時間,我跟大模型的關系突然變得密切起來,我想了想,出于兩個原因:
一是在準備開學的過程中,我查閱了大量文獻和資料。對于看文獻資料這樣的沉浸式深度閱讀,保持注意力專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讀文獻難免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檢索的過程中,注意力需要在不同的標簽頁、窗口或者應用之間切換,還要分辨不同的查詢結果,從中篩選自己想要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對專注力產生干擾。
二是市場上大模型的產品形態悄然發生了變化,解決了上述問題。開發者突然意識到,與其拼參數性能,不如更貼近用戶,既貼近使用場景,也貼合用戶習慣。因此,大模型迅速以“插件”的方式,開始占領用戶的高頻使用場景。
比如,小米手機在任意應用的文字輸入框顯著位置,增加了幫寫插件,可以自動幫用戶潤色、續寫、代寫聊天內容等。
騰訊把自研大模型混元大模型以插件的形式塞進了自家的QQ瀏覽器里,包括手機端和PC端。這種創新顯著改善了我的閱讀體驗:在手機端,我可以把一篇感興趣的公眾號文章用QQ瀏覽器打開,然后實現同屏下的自動總結、邊讀邊問等操作。在PC端,大屏幕給了大模型更好的發揮空間,我可以用瀏覽器打開文檔,然后讓大模型閱讀插件以側邊欄的形態出現,通過劃詞搜索等方式,實現了同一塊屏幕、同一個窗口下的“哪里不會點哪里”。
這種新潮的閱讀體驗很快帶來“甜蜜的煩惱”,隨著KIMI、豆包等先后發布瀏覽器插件,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出現了插件扎堆打架、功能同質化的情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下載體驗,這里就不上圖了)。除了同質化,還有個問題:同一個用戶跨平臺調用大模型的對話記錄不能同步。如果站在AI Agent的角度,以人的定位去看待產品邏輯,顯然這種“健忘”是不合格的,如果聊天記錄沒法保持連續性,那么其價值將大打折扣。
這場大模型插件在我瀏覽器中的排位之爭,最終隨著豆包大模型發布了其PC版的產品,而告一段落。因為PC版的豆包大模型,安裝后可以常駐操作系統右下角,提供全局性質的助手服務。相對于瀏覽器的插件模式,這種全局模式適用面更廣,也給我看文獻帶來很大便利。目前,我把PC版的豆包大模型設置為隨開機啟動。這應該也是用戶給予一款應用最高的認可(僅次于付費)。
順便說一句,除了簡單的“解釋、追問、翻譯”等,基于瀏覽器的大模型插件已經開始做視頻總結、要點梳理等深度工作,如果這個功能早出來半年,我在看網課的過程中,可就省事多了。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思考
大模型插件和應用,通過側邊欄、任務欄等方式,很好地提升了用戶端的產品體驗。用戶通過“哪里不會劃哪里”的簡單操作,就可以在專注于內容本身的同時,快速調用大模型進行搜索、翻譯或內容總結等操作,而不至于被頻繁的窗口切換和操作所干擾。
在醫療大模型的開發應用中,也可以借鑒上述思路。
1.以目前醫院的工作環境來看,綜合考慮屏幕大小、應用匹配度、算力等因素,PC依然是主流辦公工具,而瀏覽器也是高頻次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打通瀏覽器和大模型,為專業用戶提供更順手的生產力工具,成為一種好的選擇。特別是瀏覽器,本身就在HIS中占據了重要的入口位置,更有必要與大模型打通。
2.之前流行一種觀點:所有行業、軟件等,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但是目前來看,也不是非要重做,像瀏覽器插件這樣,用更輕巧的方式打通行業和大模型,不失為一種更劃算的部署方式,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專業用戶的網上辦公習慣,還能增強用戶對于AI服務的依賴度。
3.前面提到,我在自己的辦公電腦上,給了PC版的豆包一個隨開機啟動的權限,我仔細想了想,上一次我給一個非系統應用這樣的權限,還是QQ。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同樣的回憶,有那么些年,開機聯網后第一件事就是登錄QQ,否則你就感覺工作和生活無法展開。那個年代的QQ,雖然在軟件下載的分類中是聊天工具,但實際用處早超出了聊天工具。
眼下,隨著我重新將PC作為第一生產力工具,隨著開機啟動的不再是QQ,而是豆包大模型。這說明,用戶對大模型工具可能會期待更多,除了提問回答等基本功,還要向AI Agent靠攏,能夠感知環境、進行決策和執行動作,還要打通PC端和手機端的問答記錄同步等,真正成為醫生手機里如影隨形的“小秘書”。
以上內容為個人思考,僅供參考。文中提到的各產品品牌,僅為便于描述,不做任何推薦。
作者簡介
李楠,CHIMA委員。現從事醫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觀點僅代表個人,純屬技術交流,與供職單位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