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疫情期間的信息化視覺思考(三):數據可視化
疫情期間,很多平時常見于幻燈片上的潮流詞,第一次離大眾用戶這么近,并與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數據可視化。
有句話說,字不如表,表不如圖。以直觀圖形描繪密集和復雜信息的表現形式,其實很早就有,像我們司空見慣的數字、折線、面積、地圖等,這些都屬于數據可視化的范疇。
平時,數據可視化總是給人視覺效果大于實用性的尷尬印象。有時候甚至會本末倒置:一些數據可視化的案例,由于過分追求酷炫效果,不僅會導致頁面加載、渲染時間過長,還會使得圖表中想要傳遞的信息讀起來更加費勁。
這就是典型的“自嗨型”設計。只顧著把數據可視化當成自己才藝表演的舞臺,不考慮用戶感受。
上面這句話可能有點言過了。對現代人來說,一個東西如果不夠酷炫,可能用戶是看不上眼的。這也不是用戶的錯,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對過去的人來說,能夠用電腦處理文件就很了不起了,但現在,如果你用電腦還只是會處理文件,那是不及格的。
疫情期間,每天產生的疫情信息和數據,其密度之大、更新之頻繁,數據維度之多,都超出了預期,一時間讓人難以招架。
為了穿透層層迷霧,看懂疫情,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數據可視化。好在這一次,可能是大家都很忙,忙的沒空去折騰那些過于花里胡哨的圖表,反而讓數據可視化的表現回歸理性和務實。
與此同時,包括我在內的更多普通人,也通過跟數據可視化零距離、高頻次的接觸,不僅看懂了數據背后的疫情走勢,也真真切切地體驗了一堂“數據可視化”的專業課。
疫情期間,我的“數據可視化”體驗課
疫情初期,我只是從開車時的廣播或者其他渠道,關注武漢每日新增新冠肺炎人數,也就是增量。
當時,我每天看的最多的是下面這張圖。這張圖雖然簡單,但是對于細節的處理讓人心生敬畏:
圖中上半部分,用不同的顏色標識不同的數字,代表了背后不同的情緒:紅色、橙色等刺激色系,用來標識“確診、疑似、無癥狀”等理念接近的指標,既突出了疫情的嚴重程度,也起到提醒警示作用;相比之下,綠色作為一種令人感到穩重和舒適的色彩,用來標識累計治愈人數,可以對沖紅色帶來的消極情緒,給人以希望和積極;而灰黑色,則體現了對于逝去生命的尊重和哀悼。
上圖下半部分的地圖,以合理的色系和層次區分,表達疫情傳播的危險程度。持續關注這張圖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細節: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整張地圖采取了深紅色的色系,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拐點初現,圖中的配色變成了和緩一點的黃棕色,表達的危險信息要弱一些。
這樣的細節還很多,不再贅述。
我想要表達的是,任何一種設計都離不開色彩(包括數據可視化),設計就是將日常的行為,變成有儀式感的體驗。通過數據可視化,冰冷的疫情數據可以喚起用戶多層次的感官體驗,傳遞更多的共同情緒和價值觀。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一個好的視覺設計,能夠為數據的信息傳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反面寓意則是:如果在數據可視化中,隨意地賦予信息的類別不同色彩以示區別,其實會非常擾亂讀者視覺認知的能力。
隨著鐘南山院士宣布“疫情存在明確的人傳人跡象”,以及武漢封城等重要事件發生,標志著疫情日趨嚴重。、
這時,僅僅關注增量是遠遠不夠的,增幅、增速也很重要,因為這兩個指標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局勢的發展走向。于是,我開始關注疫情變化曲線圖:
上面這張圖還沒來得及看幾天,疫情便開始在全國蔓延。這時我發現,上面這張圖又不夠看了:一方面,對于疫情數據的關注,不僅要考慮增量、增幅,還要增加省份這個維度;另一方面,經過長時間、高密度的疫情信息轟炸,感覺自己對數據已經有點兒麻木了,急需一套化繁為簡的疫情信息和數據呈現方式。
找來找去,看到下面這張疫情晴雨圖:方塊面積表示具體數量,方塊顏色表示新增病例和前一天相比,是增是減。
這一新穎的可視化方法,好就好在,不僅能清晰地看到全國各地隨著時間變化的疫情情況,直接對比各地最新疫情,還利用通俗易懂的小方格加上顏色變化,來最大限度的降低用戶的理解門檻,簡單好懂。
這張疫情晴雨表,也是疫情期間我打開頻率最高、推薦給最多人的疫情圖。直到現在,我還在關注這張圖,只不過指標變成了國外疫情的數據。
另外,這張疫情晴雨圖出自北京大學可視化與可視分析實驗室。這張圖只是該團隊在疫情期間的作品之一,還有很多優秀的案例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看懂疫情,北京大學可視化研究團隊發布各類疫情動態分析圖》。
思考:數據可視化的產品觀和方法論
疫情期間,技術圈里涌現出很多優秀的數據可視化案例。很多做技術的朋友,看到這些案例后的第一反應是,從技術的角度,它是如何實現的?我能不能也做一個?
最初我也是這樣想的。后來我發現,對于如何做出一個優秀的數據可視化案例這個問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優秀,不是酷炫的那種優秀噢),似乎不應該一上來就考慮技術路線,而是應該換一個思路,即:先厘清數據可視化的產品觀和方法論。
因為,一切方法論,都自然蘊含在產品觀當中。產品觀是用來指導方法論的,如果產品觀沒厘清,就急于研究方法論,容易跑偏。
1.產品觀
簡單梳理了幾條個人對于數據可視化的產品觀:
(1)數據可視化表面上是一種工具,但本質是講好一個“故事”。講故事就需要劇本,既要根據不同的展示目的和主題,選擇適宜的圖表,還要厘清關鍵信息的主次位置、先后順序、遞進關系等。
因此,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
(2)視覺效果是數據可視化的核心表現力。其中,圖表的設計、色彩的搭配至關重要。一個好的視覺設計,能夠為數據的信息傳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隨意地賦予信息的類別不同色彩以示區別,其實會非常擾亂讀者視覺認知的能力。
因此,技術人員要懂點設計。
(3)數據可視化沒有錯,錯的是脫離業務和實際問題,只顧著才藝展示的可視化。可視化的目的是把復雜事務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因此,理解業務場景很重要。
(4)數據可視化應該成為醫院信息科工程師必備的工具和“才藝”。
道理不用多說了,從科室自身定位看,醫院信息科正在完成從創業初期的運維型向接下來的數據型轉變的過程;從醫院大環境來看,數據成為一種資產,相應的,數據的治理、挖掘及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從醫院用戶角度來說,他們更關注隱藏在數據背后的結果和真相,而不是架構、技術路線等信息科關注的內容。
2.方法論:
無論你想從頭開始學數據可視化,還是借鑒別人的思路,網上都有很好的資源,例如《一款0門檻輕松易上手的數據可視化工具》。這些都不是問題。
我更希望的是,多找一些醫院里用得上數據可視化的場景和機會,比如院周會上的每月、每季度分析講評,再比如呈遞到決策者辦公桌上的統計指標月報等等,從場景中追溯每一個可視化案例的形成過程,從過程中找機會優化和插入你認為好的數據可視化圖表,進而去影響周邊的用戶,提升自己的醫療思維,這才是我想要的。
以上就是我對數據可視化的一些想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CHIMA大講堂第一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975050
CHIMA大講堂第二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997828
CHIMA大講堂第三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1093145
CHIMA大講堂第四期回放:
https://live.chima.org.cn/watch/1112683
上一篇: 楊學山:從健康碼看政務數字資源建設
下一篇: 楊學山:從健康碼看政務數字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