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互聯網+醫療健康”成績單:十大惠民變化帶來就醫新體驗
只用一部手機,就能夠完成從掛號繳費、信息查詢到在線支付的全過程;偏遠山區的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大城市三甲醫院專家的遠程會診;人工智能的輔助應用,讓診斷更精準,手術更高效……剛剛結束的2018年,是“互聯網+醫療健康”加速落地的一年。
去年4月,國務院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方向;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推行“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要求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改造優化診療、結算、用藥、公衛、家庭醫生服務、遠程醫療、健康信息、應急救治、政務共享、檢查檢驗等十方面服務流程和效率。
回顧2018年“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各地在落實推進的過程中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十大變化為百姓看病就醫帶來實實在在的便捷與實惠。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醫護人員指導患者用掛號機取預約號
掛號少排隊
“以前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趕過來排大隊,也不一定能掛到號。外地的病人就更難了,路費住宿費都得是開銷?!北本┲腥沼押冕t院的掛號大廳里,每隔數月定期來檢查的劉女士感嘆著,“現在都是在那個網上提前掛號,還告訴你幾點到幾點來就行,有個時間段,真方便多了。”
2018年,北京三級醫院預約就診占近70%,部分醫院達到90%,預約就診時間精準到1小時甚至半小時以內,患者門診和大型檢查的等候時間減少。
放眼各地,在黑龍江大慶龍南醫院,患者可以通過微信、短信、電話、互聯網、人工自助機、現場醫生工作站等八種方式進行預約服務,不僅可以預約掛號,還預約超聲、CT、核磁等大型設備的檢查服務;浙江省建成了全省預約掛號平臺,所有省級醫院完成號源池整合,各醫院放到網上預約的號源達80%以上,實名注冊登記群眾近1000萬人,成功預約患者數達到4000多萬人次,預約成功率70%。
互聯網預約掛號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一大直接體現,通過APP、微信、電腦終端等多種渠道,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掛號,免去路途的奔波,切實減少了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讓過去醫院里半夜排起掛號長隊的現象成為歷史。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鄉鎮衛生院有了數字化DR檢驗設備
檢查不重復
換家醫院看病,還要重新檢查、化驗?如今,檢驗結果電子化和醫院間的互認共享解決了這一苦惱。2018年,全國86%的醫院實現了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以浙江省為例,大部分醫院已實現檢查檢驗結果電子化流轉和保證醫療質量安全下的同級互認、共享使用。目前,浙江各市檢查檢驗報告完成2種智慧查詢方式的醫院比例已達98.53%,部分城市甚至建立了無膠片醫院,實現了放射、超聲、內鏡、心電圖、病理、檢驗檢查結果“云報告”,手機查詢結果,無需在院等候。
而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全縣27所基層衛生院引進了數字化DR影像設備,并建立了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南昌大學一附院等醫院互聯互通的遠程診療系統,讓患者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
將檢查檢驗結果“云端化”,一方面可以方便偏遠地區群眾在家門口檢查檢驗,并獲得大醫院的權威診斷結果;另一方面,通過網上查詢、移動推送、短信提醒等互聯網方式通知結果,既減少了轉診重復檢查,也免去了攜帶紙質報告的麻煩,對患者而言,事前、事后都更加便利。
深圳寶安區婦幼保健院藥房,常用藥品儲存齊備
開藥少跑腿
慢性病患者開一次藥、跑一次醫院的窘境得到了有效緩解。在北京,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便可獲得105種常用藥品;在浙江,2018年有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提供規定病種的慢性病連續處方;廣東省則試點上線了“空中藥房”、“云藥房”等業務,慢病用藥可配送上門。
通過推進縣域藥品目錄統一、采購配送統一,實施慢性病連續處方制度等,老百姓在社區醫院就能配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療藥品,今年全國多地醫院還為患者提供中藥飲片代煎配送到家服務,讓開藥少跑腿,快遞多上門,減少了往返醫療機構的次數與時間,大大方便了患者。
深圳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患者在志愿者指導下用自助服務終端繳費
繳費更便捷
在醫院繳費也能用微信、支付寶支付了。2018年,公立醫院網絡支付業務的推進改變了長期以來醫院只能使用現金、銀行卡的收費方式,依托預約診療服務平臺、居民電子健康卡、醫??ǖ?,通過支付寶、微信、銀行卡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移動終端醫療費用結算,付費結算不用再多次跑窗口排長隊。
與此同時,“電子健康卡(碼)、醫保結算碼、金融支付二維碼”的“三碼融合”應用正在福建省4家醫院試點,居民到醫院就醫可免去辦理就診卡或攜帶社會保障卡,免去窗口預交費用,享受“先診療、后付費”的“一鍵結算”便捷就醫,實現基本醫保、商業健康險及金融支付等醫療費用一站式結算。
乍看起來,醫院開展網絡支付僅是一件小事,但收費方式便捷化,能帶動服務流程優化,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是一件擊中就醫“痛點”的大事、好事。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異地就醫結算窗口
異地就醫實時報銷
一名廣東籍老人在北京做了手術,通過手機App刷臉認證醫保信息,同時把居住證復印件寄回老家,就可續上醫保,住院實時結算。借助互聯網,患者在異地看病也能直接報銷了。
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今年多地實現了跨省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且正在全國推行。根據國家醫保局官方消息,截至11月底,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35.7萬人次(其中新農合12.1萬人次),醫療費用326.2億元(其中新農合21.3億元),基金支付191.6億元(其中新農合9.0億元),基金支付比例58.8%。國家平臺備案人數342萬。
過去,由于各地信息不連通,異地就醫報銷醫藥費手續繁雜,費時費力。如今,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深入推進,患者信息實現共享,報銷流程更加簡化,贏得百姓的稱贊。
北京兒童醫院,一名病情危重新生兒被999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緊急送至
急救更快速
今年8月,河南一位62歲的老人突發胸痛,撥打120急救電話后,120救護車在智能交通系統的支持下,根據胸痛中心指揮將患者送往最近的有接診能力的義煤總醫院。路上,急救人員用車上的心電圖機、多功能監護儀等設備對老人進行實時檢測,并遠程傳輸檢查報告,醫院值班醫師根據報告結果確診為急性心梗,便立即開始術前準備。最終,老人從到達胸痛中心到手術成功,僅用了26分鐘,遠遠低于國際搶救標準的90分鐘。
這是“互聯網+急救”模式在全國展開運用的典型一例。今年11月20日,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的669家胸痛中心“全國胸痛急救地圖”正式發布。而除胸痛中心外,全國多個省份正在推進二甲以上醫院建立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等五大綜合救治中心,為病人開辟綠色通道,提供一體化綜合救治服務。2018年,浙江提供一體化綜合救治服務達90%以上;湖南建立胸痛、卒中中心172個,急性胸痛患者從發病到醫院進行心血管溶栓或介入時間由220分鐘縮短至90分鐘。
對于急救來說,時間就是生命。讓救護車變成了“移動的信息站”,通過合理指揮和調度救護車、患者信息共享、遠程急救指導等,有效縮短了患者從發病到醫院,從醫院到接受治療的總時長,大大提高了搶救的成功率,給更多急救患者帶來生機。
浙江邵逸夫醫院設立一站式入院準備中心
轉診更順暢
大病、怪病基層看不了,要轉到大醫院還需要患者自己重新選擇、掛號;做手術小醫院完成不了,轉到上級醫院,也需要重新辦理一系列住院手續……2018年,在互聯網的助力下,看病轉診的困難與繁瑣有了解決方案。
浙江省88.31%的醫院成立了一站式入院準備中心。醫生可幫病人預約上級醫院床位,病人到上級醫院后不必重新掛號、開住院單,便可直接到入院準備中心辦理相關手續,實現跨醫院住院服務的無縫對接;上海市將上級醫院50%的??坪蛯<议T診預約號源提前向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開放,已接入38家市級醫院、7700余名專科醫生,每月有13.8萬個號源優先預留給家庭醫生。
互聯網讓基層與醫院、各級院間更加互融互通,患者轉診更加順暢。依托醫聯體、醫共體開展首診轉診服務,百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也能直接掛到大醫院的號,不同醫院間的轉診流程則大大簡化。
武漢市中心醫院醫聯體遠程影像診斷中心
遠程醫療更可及
2018年,遠程醫療服務進一步在全國推廣,患者更加可及。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遠程醫療網絡已覆蓋全國各省區直轄市(包括澳門)近3000家醫療機構;云南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16個州市129個縣的182家醫療機構,實現遠程醫療“縣縣通”,部分縣區實現“鄉鄉通”;貴州已將遠程醫療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建成覆蓋省、市、縣、鄉四級的遠程醫療技術構架,已接入289家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1543家鄉鎮衛生院,今年1—9月開展遠程會診1.83萬例、遠程影像和心電診斷15萬余例。
遠程醫療的實現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患者不需要四處奔波求醫,在當地就能及時獲得正確的醫療照護,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同時,也全方位打通了醫療健康體系各大“堵點”,打破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醫療資源不均衡局面,實現了醫療資源的重新整合與配置。
北京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正在為簽約患者講解在線健康管理服務
健康管理服務更豐富
2018年,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也進一步豐富,簽約居民可享受的更多健康管理服務。
在天津市薊州區,村衛生室可利用移動互聯網+血糖血壓穿戴設備開展慢性病遠程分級診療管理,針對全區10萬多例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開展“互聯網+慢性病”一對一精準連續性管理,有效控制并發癥,減輕了患者個人負擔。
而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建立了智能化慢病管理平臺。根據不同年齡居民對健康咨詢的需求特點,通過“身邊醫生”APP、微信、有線電視、門戶網站等信息化手段,暢通簽約居民自助查詢、咨詢、享受健康服務的渠道,對簽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實現動態監測和定期評價,引導居民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并根據科學評估提供個性化健康指導。
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及設備,基層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可以更好地掌握居民健康狀況,豐富健康管理服務,在呵護群眾健康的同時,也降低了社會醫療總費用,釋放改革紅利。
武漢市中心醫院,影像診斷科醫生正在操作冠脈CTA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人工智能應用更廣泛
廣東省陽山縣,人工智能診療系統“AI醫生”進了村。通過一個小盒子般的簡易心電儀,便檢測出病人“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建議入院進一步檢查”,成功幫助村醫診斷出過去不敢看、沒法看的難題。
而在不少婦女兒童醫院、婦產醫院,做過產檢的孕婦可以通過胎心監測人工智能設備與醫院保持遠程檢測,隨時觀察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情況。2018年,包括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手術導航、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病理分型等在內的人工智能輔助應用的使用已越來越廣泛。
人工智能介入臨床用于輔助醫師診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足的困擾,也為醫師有效提高了服務效率,將更多時間和精力還給病人,最終讓患者受益。
2018年,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助力下,我國的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體驗正在發生深刻改變。相信在全國各地的積極推進下,未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紅利將繼續釋放,持續激發創新醫療服務的動力活力,讓百姓看病就醫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