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給HIT駐場工程師的三點小建議
上周,拜讀了黃昊主任發布在CHIMA公眾號的文章《聊聊HIT駐場工程師的管理與培養》,一口氣讀完,感覺非常過癮。黃昊主任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醫院信息化管理者,他這篇文章高屋建瓴,對于“駐場工程師”這個群體,給出了非常好的培養和管理意見。
看完黃主任的文章,我試著從一位普通信息化工作者的角度,談談個人對于“駐場工程師”的幾點認識和建議,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任何一個群體,但凡能引起關注,不外乎出于兩點:一是體量大,二是有特點。
先說體量大:由于信息化需求日益增加,自身能力和資源又有限,以醫院為代表的很多甲方機構,便將項目外包視為一種常見的合作方式。因此,駐場成為一種潮流,也造就了這個群體。
再說有特點:“駐場”二字,足以體現這個群體的特點。
駐,意味著長期駐扎在一個地方,短則一兩周,長則?(長則多久,我心里確實沒數,有駐場經歷的朋友,不妨在評論區給出自己的觀點)。
場,指的是開展工作的場景,有可能是醫院,也可能是政府機構,無論是什么場景,這個“場”指的都是“客場”。客場就意味著,你要駐扎的地方,是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你能依仗的己方隊友和可以直接調動的資源非常少,更多的時候,需要協調和破局。
駐場群體由于其特殊性,心態也很微妙:
一是不平衡:拿著乙方的工資,操著甲方的心。身在甲方的地盤,心在乙方的世界。
二是很委屈:遠離公司,擔心被邊緣化;學不到東西,擔心個人發展。
三是混日子:天高皇帝遠,公司看不到,科室管不著,于是各種摸魚。
似乎駐場的日子,總是苦澀的。但是,人生苦短,既然來都來了,駐都駐了,那就應該積極作為,在這段“難搞”的日子里笑出聲來。
為此,我有三條建議:聚精會神搞項目,四海為家交朋友,敏而好學長見識。
一是聚精會神搞項目。項目成敗是檢驗駐場工作的唯一標準。職場上,衡量一個人的水平更多是看他的成績,而不是過程。駐場工作遠離公司,絕大多數工作過程,對于公司和領導不可見。因此,成績和結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作為駐場,期間肯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的建議是,多做規劃,勤溝通。路線規劃既能讓你掌握整體工作量,還能關注實時進度,是快了還是慢了,堵在哪兒了?及時向院方、公司方溝通進度、難點,以及需要提供的幫助等。讓他們知曉情況,及時作出調整。
除了項目成敗的重要性,駐場工程師還應該認識到一點:駐場期間,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多的代表了這個公司,而不是你自己。換句話說,駐場期間,你,即是公司。因為,當甲方討論一位駐場工程師時,他們看似在討論一個人,但更多的是在討論他/她代表的公司形象、公司文化和公司實力。
因此,駐場期間,工程師應該盡可能收斂個人興趣愛好和身上的個性化元素,更多地展示專業優勢、公司文化等積極因素,將重心放在項目的成敗和細節上。
在《拜訪醫院時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文中,我已經談過此事,此處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延伸閱讀。
二是四海為家交朋友。我非常贊同毛主席的一句話:所謂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社會中政治和經濟密不可分,職場中職場政治和個人能力也密不可分。因此,主席這番話,在職場同樣適用。
當下有一種不太好的現象,就是同一工種的甲方和乙方相互吐槽,相互看不起。
我在論壇看到討論信息科的帖子,經常有人在回帖中吐槽:公司的朋友說,去信息科實施就像下基層。更有人說,當自己得知即將駐場信息科時,那心情就像張騫出使西域。信息科的工程師,則以甲方身份和主場心態自居,讓公司覺得不太好打交道。
我相信這不是行業內部的主流聲音,但既然網上有討論,就說明這種心態有存在。
對于這種情況,我覺得沒必要,大可不必。
首先,無論是“駐場”的公司工程師,還是“主場”的信息科工程師,大家都是圍繞醫院信息化這個領域做事,表面的差異化,是因為商業模式、機構運轉邏輯等頂層設計不同而已。
總的來說,公司位于行業前沿,任務分工明確,其技術氛圍和環境,可以讓工程師更加專注于自己領域,更適合工程師發展。醫院的運維,由于“三多”:終端多、用戶多、業務并發多。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面前,信息科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運維上,運維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只能憑著什么都懂一點,快速解決問題,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駐場”的公司工程師,“主場”的信息科工程師彼此身上,其實有很多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尤其是這種跨機構、跨場景的交朋友,會帶來很多積極的意義。
我在信息科工作時,就喜歡學習借鑒駐場工程師做項目的條理和規范性,搞開發的技巧方法等等優點,時不時地還向他們請教一些我平時聽不懂的概念,見不到的東西。另一方面,科里的一些活動和日常事務,我也會邀請駐場工程師參加,讓他感受“人間煙火味”,很多場景和需求,是平時他在公司看不到的。
在繁忙工作的同時,相互汲取好的經驗做法,既是一種良性互動,更是為雙方提升人員和思想的流動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是敏而好學長見識。凡事都有兩面性,駐場工作雖然離公司大本營很遠,但離生產環境很近。這給了駐場工程師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既提升自己對于產品細節、場景邏輯的把控,也是對于公司的一種交代。畢竟,在公司和領導眼里,駐場是學習不是休假,等你結束派駐返回公司后,項目的成敗自然是重要考量因素,駐場期間個人水平和眼界有沒有長進,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我在信息科工作期間,接觸過很多駐場工程師,有一位讓我印象深刻:此人來信息科駐場后,在完成自身業務的同時,眼勤手快,從不拿自己當外人。遇到科里整理庫房、布置會場等人手不夠時,他會主動放下手中的活,積極參與。后來,信息科組織例行下科查房,他也跟著,搬搬電腦打印機什么的,全程基本不說話,但你明顯能感覺到他在觀察思考。慢慢的,彼此之間那種“涇渭分明”的心態就少了很多,大家也都不拿他當外人,有業務工作或學術活動,都會叫他參加。
當然,客歸客,科里的敏感事務,他會自動回避,我們也會留有余地,大家都是職場人士,這點分寸感還是有的。
后來,在駐場過程中,他對于醫療業務流程的理解,進步明顯,時不時還能給出不錯的建議。再后來,他結束派駐,回到公司,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既有項目本身的成功,也有言談舉止間,肉眼可見的成長,成為各個部門之間爭搶的“香餑餑”,一次原本是“雞肋”的駐場之旅,讓他的個人價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上便是我對駐場工程師的一點建議,不到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希望大家在評論區給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