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安徽:“要什么條件就給什么條件”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深圳路與青龍路交叉口附近的工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黃色工程車往來穿梭,工人們低頭忙碌。這里正是由安徽省兒童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合作共建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新區,幾個月前被授牌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要什么條件就給什么條件,怎么談都可以。我們的努力是100%,甚至120%的。”對合作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安徽省衛生健康委亮出了態度。
優質醫療資源總體上供給不足、分布不均衡,是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患者跨區域就醫、醫療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在中部省份安徽更為明顯。安徽的兒科優質資源更是稀缺。這也成為該省積極爭取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內生動力和外部壓力。目前,除了兒科,安徽省政府還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簽訂了腫瘤、心血管學科合作共建協議。
建高峰,安徽不得不為。跨省異地就醫是醫療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的集中體現。2017年,安徽省24.38%的患者選擇去往省外三級醫院就醫,比2016年的23.19%上升了1.19個百分點。2020年9月末,安徽省的千人床位數為6.03張。而2019年,全國平均千人床位數已達6.3張。雖然床位數并非越多越好,但是不及全國平均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安徽醫療資源的欠缺。另外,安徽省執業醫師、護士數量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三級醫療機構數量來看,安徽只有82家,臨近的江蘇省有170多家,浙江省有130多家。
跨省異地就醫的直接影響就是安徽每年有大量醫保資金流到外省。比如緊鄰江蘇省徐州市的安徽省宿州市,去年有39.4%的醫保資金流出。“事實上,這不僅是醫保資金流失問題,大量患者拖家帶口到外地就醫,花費很大,苦不堪言,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老百姓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安徽省衛生健康委主任陶儀聲說。
針對跨省就醫問題,從全國層面看,大致有兩種解決思路:一方面,合理布局醫療資源,無論是加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還是提高專科能力建設,都圍繞著患者異地就醫比較多的病種和疾病負擔重、死亡率高的病種和專業加強建設;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對口支援、縣醫院能力提升工程建設等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安徽省也緊緊抓住了這兩點,其中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正是近幾年的重點發力方向。
“我們拿出來的也是最好的資源。”安徽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劉同柱表示,為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安徽充分尊重輸出醫院的意見,為輸出醫院提供全方位支持。省里對接的醫院都是基礎非常好的,比如安徽省兒童醫院是安徽唯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省級大型三級甲等兒童專科醫院。
副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年薪不低于50萬元,上不封頂;科研啟動經費最高可達50萬元;安家費100萬元;辦理事業單位編制;協助解決配偶安置和子女就學;優先晉升職稱和擔任學科負責人……近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發布引進高層次兒科專業技術人才的公告。這些優惠條件讓安徽一家綜合醫院的兒科醫生動了心,正準備投簡歷。
為吸引“金鳳凰”,并不富裕的安徽使出了渾身解數。2020年11月12日,安徽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發布了18條安徽省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政策清單,內容涉及項目建設、人才引進與編制管理、財政投入保障、醫療服務價格與醫保管理、薪酬制度、醫療技術準入與科研創新6個方面。
在項目建設上,用地由安徽省承擔,利用現有存量,建設用地無償提供,不足部分依規解決。
在醫療服務價格與醫保管理上,輸出醫院專家開展醫療服務門診診察費執行輸出醫院標準。對安徽省沒有核定價格的醫療服務項目,執行輸出醫院醫療服務價格。實施的新技術、新項目,按政策規定優先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探索建立健全醫保經辦機構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間的平等協商機制,以及“節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和風險分擔機制。
在薪酬制度上,實行目標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方式。合作共建醫院擁有績效考核和內部分配自主權。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作為近年來的新業態,也是醫改的“試驗田”,需要當局者跳出舊有框框,著力突出改革創新。無論是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醫院補償機制,還是鼓勵新技術使用、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如果沒有有含金量的改革舉措,新業態的成長將受到受限。安徽深知這一點,因此,18條舉措無不直戳要害。“盡管政策還比較粗線條,但是我們很安心。大家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合力建好區域醫療中心。”一家輸出醫院的院長如是說。
“國家層面關于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政策,安徽不折不扣地執行。在此基礎上推出的18條政策清單有一定地方特色,也體現了安徽全方位支持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誠意。”劉同柱說,安徽省在中央投資的基礎上,通過發行債券等支持新項目建設。比如,兒童醫院新院區項目總投資14.8億元,其中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4.8億元。已下達投資3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億元、省統籌基建投資1億元。省財政廳按程序及時撥付2020年度管理和技術支持資金3000萬元。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從一開始所承擔的使命就不單一。它不僅是要建好一家龍頭醫院,而且還要通過推進區域醫療中心試點積累經驗,讓區域內有相對優勢的醫療資源可以按照類似方式往地市下沉,地市再到縣、縣到鄉、鄉到村,層層傳導,促進醫療資源更加均衡地布局。
向地市級下沉,安徽已經進入實際運行階段。“‘十四五’期間,沒有省屬醫院的地區都要建成省級區域醫療中心,也就是實現省屬醫院全覆蓋。”在陶儀聲看來,“大手牽小手”帶動每個角落的醫療水平提升,這是降低異地就診率的關鍵,更是醫療資源同質化必須走的一步棋。
陶儀聲說,總體方案是在“十四五”期間,依托安徽省內的優質資源,建成10個~15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目前,第一批安徽省的輸出醫院確定了5家,也是位于省內醫院第一方陣的5家。5家醫院作為輸出醫院,對接省內外轉病例多、高發病種的地區。第一批5家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已經“牽手”5個市,每家圍繞1個重點專科加以推進,目前已經處于落實階段。“努力建設一批高水平醫院和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推動全省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層層傳導的經驗也應用到了傳染病救治資源的布局上。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安徽在傳染病救治上設計了“1+5+N”的架構。其中,“1”指安徽省省級傳染病救治基地,也就是省級區域醫療中心;“5”指5個區域性傳染病救治基地;“N”則是市、縣級傳染病專科醫院或傳染病院區。“希望通過整體布局,在提升傳染病救治水平的同時,讓其全面均衡發展。”陶儀聲說。
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希望更多好醫院,能夠主動與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地區加強聯系,積極下沉,真正實現技術、管理、品牌平移。而具體到合同的落實情況,希望國家部委加強督促落實。
事實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為醫療資源的重新布局確定了坐標軸。圍繞“新的原點”,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將更加清晰,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將得到有計劃的補充,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如此一來,科學有序的就醫格局將逐步形成,患者跨區域就診現象將得到逐步扭轉。
2019年,安徽流出患者異地就醫比例已降為18.8%。不過,安徽很清楚,差距還不小。“讓老百姓能夠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還需要久久為功。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持之以恒地努力,通過高位平移,將安徽的優質醫療資源提上新的水平。”劉同柱說。
來源:健康報
首席記者:姚常房
上一篇: 聚光燈下,三明醫改一路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