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院的方向與未來
日常線上門診量不及總門診的1%,互聯網診療(醫院)為什么還是叫好的多,叫座的少?互聯網診療(醫院)是噱頭,還是有什么因素制約?
2020年疫情突至,仿佛在患者和醫院之間架起了一道無形的屏障,為緩解患者就醫難所帶來的焦慮和困擾,很多醫院建立了線上咨詢平臺,使用圖文的方式為患者提供簡單咨詢類醫療服務,雖然解決了部分患者的一時之需,但由于咨詢不屬于醫療范疇,無法下診斷,無法輔助檢查手段并進行處置,所以線上咨詢只解決了醫療外圍的服務問題,而無法深入到醫療的實質。所以互聯網診療(醫院)隨之成為建設的方向和主流,不少互聯網醫院獲批并上線,能夠線上診斷,開處方和檢查檢驗,甚至開立治療方案,結合線上線下手段安排進一步的治療,讓實質醫療真正觸網。拉開了互聯網醫療的新紀元。
興奮之余,我們重新審視數據,會發現,除了個別醫院,互聯網診療(醫院)還是有些雷聲大雨點兒小,叫好的多,叫座的少,日常線上門診量不及總門診的1%。那么互聯網醫療是噱頭,還是有什么因素制約呢?
梳理政策,我們發現,有一條紅線,就是患者必須符合復診的要求,嚴格上講,必須在本實體醫院就診過,并有了明確的診斷,近期診斷穩定未變化,且是常見病和慢性病。所以符合的患者相對比較少。
第二,醫院缺乏激勵機制和運營機制。互聯網醫療是新生事物,沒有醫院內部機制引導,比如更好的環境、更多的收入傾斜等,醫療的核心主體——臨床醫生,可能更習慣傳統的出診方式,而忽略線上需求和醫院要求。線下還忙不過來呢,線上可能就蜻蜓點水了。
第三,患者就醫習慣制約。患者多少年來還是習慣上門“求醫”,用盡一切方法也要和大專家面對面,還是感覺近距離看大夫更踏實。互聯網診療開診,足不出戶可以看大夫,貌似幸福來得太突然,我不習慣。就醫習慣的固化,也是診療難以量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技術制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成就了各行業的線上應用,也成就了互聯網醫療的拓展。但和其他行業不同的是,互聯網醫療的那端是鮮活而神圣的生命,不容任何誤差和誤判而給患者帶來健康風險。現在的互聯網技術還停留在“視頻會議”模式,醫生無法觸及患者,比如號脈、查體等。盡管精準的可穿戴設備的應用越來越多,但仍停留在健康層面,醫療級、可靠且不需要醫護人員參與的可穿戴設備在臨床的實踐還需時日。所以互聯網醫療,這個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醫療新手段,也必然受到技術的制約。
第五,醫保和付費制度制約。醫保系統與互聯網系統對接的制約,使北京醫保、異地醫保患者互聯網診療成為瓶頸,北京醫保、異地持卡線下窗口脫卡結算已實現,線上診療不能持卡分攤,讓看到一線希望的外地患者再次陷入尷尬境地,只能千里迢迢再次赴京。而在線上,無論什么級別的醫師出診,都只能收取50元的醫事服務費(醫保患者可報銷40元),一直提倡的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同質化和一體化,從付費政策層面反而凸顯了不一致的現實。
上述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當然也不是全部。醫療改革一直被詬病,一直處于體制改革的深水區,其實是因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缺失,但互聯網卻是獲得感最強的技術體驗,無論某團、某東,哪個不圈粉無數。醫療雖然不同,但也有更多可互聯網化的元素,線上掛號、繳費、查詢解決了,那也是千山萬水的成果。醫療同理,疫情推動了醫療供給側改革,推動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但那只是起步,后期走向何方呢?
互聯網醫療之所以發展,有兩個驅動力,第一是政策,第二是需求。政策推動實體醫院和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而需求是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互聯網診療習慣的養成。當然最核心的是互聯網醫療對醫療資源的再分配,老百姓看病的可及性,以及醫療安全和質量的有效保障有了廣泛實踐數據支持和驗證。互聯網醫療范圍和深度會進一步拓展,面臨的問題也是伴隨而生的,比如實體醫院的互聯網醫療是否虹吸了醫療資源,如何有效控制和引導?比如哪些疾病不適合互聯網診療,哪些更適合?原來認為不適合的是否經過先行先試,得到驗證可行。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事物,面臨問題肯定是必然的,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引導和監管,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步伐必將越來越快,越來越穩。
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讓互聯網醫療更加完美地服務患者,成為患者身邊的好大夫呢?互聯網醫療核心是醫療,互聯網是服務的技術手段,醫療是常量,互聯網是變量。互聯網兩端是醫療機構和患者,比如掛號、繳費、查詢、醫保結算等等,還可以是醫生和患者,可以是咨詢、診療服務。如何完美服務患者?就是讓患者滿意,對醫療服務滿意,線上線下這是同樣的問題。讓患者就醫更方便,可以將醫療的各個環節進行分類,在不影響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哪些適合線上,哪些不適合線上,哪些完全可以線上,哪些必須在線下,進行分類服務。同時讓患者理解這些服務的不同,培育新的就醫環境和喜好,讓醫生和患者有一個有效友善的溝通和診療方式。那么患者身邊的好醫生就必然會出現。
對于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方向和未來,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隨著全民醫保建設,全國醫保聯網和異地醫保脫卡結算成為剛需。同時醫療數據全面共享為拓展初診許可,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二是診斷級的可穿戴設備與互聯網醫院對接,會是互聯網醫療新的發展點,預示著“互聯網診療+智慧醫療”將成為未來又一發展方向。
三是每一次醫療信息系統的深度介入,都將對傳統醫療管理或服務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目前的互聯網醫院已經實現初步線下醫療資源的重構,未來,隨著互聯網醫療政策的逐步完善,越來越深入的智慧服務必將顛覆傳統就診服務流程和思維。
四是未來的互聯網醫院更注重于服務患者,基于“區域居民健康庫”的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服務于患者,云影像、云病歷、云醫療服務、健康宣教等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同時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根據患者診療數據實現患者個性化精準服務,作為醫院最大的患者服務窗口,信息更透明,患者更貼心。
五是互聯網醫院服務于醫院也服務于醫生。作為線下醫院的延伸和補充,而又區別于線下醫院,發揮其獨有的運營空間和運營模式。以醫生多點執業的國家政策為基礎,醫生服務范圍更廣、平臺更大。大三甲醫師的線上異地執業,將使“大病不出縣”的愿景成為現實和常態。
可以預期的將來,當銜玩手機長大的00后走上社會以后,互聯網必將無所不能,互聯網訂餐、互聯網學習、互聯網工作,更會互聯網醫療。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邢沫、衡反修(分別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信息部主任)
上一篇: 公立中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