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基層就醫“最后一公里”——四川省“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調查
醫患“面對面”打破時空限制,“互聯網醫院”暢通就醫“最后一公里”……作為全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人口大省四川近年來圍繞醫療健康服務的難點、痛點、弱點問題,凝心聚力抓改革。目前,四川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健康服務格局已初步形成,醫療健康服務便捷化、可及性不斷增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正在逐漸由藍圖變為現實。
線上就診、藥品配送到家“互聯網醫院”暢通就醫“最后一公里”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為“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正式定調,行業逐漸進入規范發展期。傳統醫院紛紛開展“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療健康”如火如荼開展。作為人口大省的四川,也是積極推進的省份之一。
最近,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162名醫生開展了“線上-線下、華西-社區”聯合義診,提供義診名額2000多個,這也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利用“互聯網醫院”平臺開展的首次線上義診。
“患者可以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華醫通’APP掛號,在線義診的醫生會在24小時內接診,48小時內完成問診,及時解決成都市外及邊遠地區問診患者的就醫需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門診部主任萬智說。
萬智拿出手機,打開該院“互聯網醫院”平臺頁面說,“現在線上也可以開檢查,非常方便。比如,我剛剛線上問診完的一位病人,需要做血糖血脂檢查,以前要專門跑一趟醫院排隊開單子,現在醫生直接在網上開檢查單,患者還可以精準預約檢查時間,避免排長隊,極大方便了患者。”
“讓數據多跑腿,患者少跑路。”萬智告訴記者,有的病人線上問診后需要用藥,醫生線上開藥方后,患者可以選擇直接配送到家,不用專門跑來醫院取藥了。
和華西醫院一樣,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互聯網醫院”也在加速發展中。2020年9月,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開始運營,成為四川成都市首家市級醫院投入運營的“互聯網醫院”。
“互聯網醫院”打破了物理距離限制,也讓患者復診變得更加容易。
年過六旬的四川廣安市民李麗(化名)患有糖尿病,10年前便接受了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糖尿病專家黃斌主任的治療。這10年間,她每個月都要在黃斌主任的門診時,需要坐5小時的車,轉車3趟、花費約300多元交通費,專門來醫院排隊看病。
2020年9月,在得知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上線后,她立即在廣安家里通過手機找到黃斌醫生并線上掛號就診。黃斌醫生在手機上調閱了她既往的病歷資料和醫囑處方,結合她的病情,在線開具了電子處方。
李麗確認后在手機上交了費,她所需要的藥品由醫院藥房直接配藥并由順豐快遞配送。從此之后,李麗總是在網上問診后第二天便收到了自己需要的藥品。
“在家足不出戶,半小時不到就能完成復診,省錢省力又省心。”李麗感慨地說。
“‘互聯網醫院’已開展掛號、咨詢、在線復診、在線續方、藥品快遞到家等服務,實際上,就是‘放在大家口袋里’的便捷醫院。它有實體醫院的強有力支撐,方便病人線上就診,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到醫院,在網上即可診療。”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四川全省累計建成“互聯網醫院”79家,累計開展網絡咨詢100.6萬人次、網絡復診87.7萬人次,開具電子處方44.9萬單。
專家與患者“面對面”醫患“零距離”讓救治高效便捷
“患者的身體狀況有了改善,下一步可以進行手術了。”最近,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該院肝臟外科陳哲宇教授正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進行一場遠程會診,為一名包蟲病患者制定治療方案。
這是四川遠程醫療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互聯網+”讓醫患溝通實現“零距離”。
包蟲病,被藏區群眾稱為“蟲癌”,是一種由犬只傳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而四川甘孜州是包蟲病發病最為嚴重的地區。近年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立了華西—藏區“一網雙模”包蟲病防控體系,即依托華西醫院的遠程醫學網絡,通過在線在位相結合的醫療服務體系,全面鋪開包蟲病防控工作,對甘孜州人民醫院醫務人員進行同質化、規范化培訓,幫扶其建設專業化醫療團隊及關鍵性技術人才。
“消滅包蟲病需要防治結合,預防和治療‘雙管齊下’。”陳哲宇教授曾擔任甘孜州人民醫院副院長,幫助當地建立起包蟲病防治的學科體系。“過去,患肝包蟲病的復雜病人手術在甘孜州人民醫院是不能進行的,在我們的幫扶下,現在當地醫院已經能做相關手術了,基本做到了肝包蟲病治療不出州。”他說。
雖然已經結束藏區幫扶回到成都,目前,陳哲宇教授還經常給甘孜州人民醫院包蟲病病人進行遠程會診,“面對面”進行疑難病例討論,突破時空壁壘,持續不斷幫助當地提升診療能力。
5G技術疊加“互聯網+”,在遠程會診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四川省人民醫院就曾經通過5G城市災難醫學救援系統,在四川長寧地震中,與長寧縣中醫院的一例地震傷員進行實時遠程視頻會診。這也是當時世界首個將5G技術運用于災難醫學救援的案例。
今年2月,四川省內首個5G+醫療機器人+VR探視系統,正式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病房應用。
與此同時,互利網醫保支付也在不斷創新中。去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都市醫保局因地制宜地推出“互聯網+”醫保創新措施,在成都率先打通線上醫保個賬支付通道。
同時,四川省衛生健康委還會同四川省醫保局將互聯網復診等4個項目納入了醫保支付政策,不斷優化便民惠民服務水平。截至今年5月底,四川累計開展遠程會診131.29萬人次,遠程影像診斷750.25萬人次,遠程心電診斷394.41萬人次,有效緩解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群眾“看病遠、看病難”問題。
“醫聯體大數據庫”促“同質化診療”彌補基層服務“短板”
“以前娃娃發燒去大醫院看病,經常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出動,排4、5個小時的隊,看幾分鐘,大人娃娃都非常折騰。現在,家門口就能看了,又快又放心。”家住成都神仙樹大院的李女士帶著2歲的娃娃剛看完病,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華西婦兒聯盟”帶來的便利。
走進成都市高新區芳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墻上“華西婦兒聯盟醫生”的牌子格外醒目。值班醫生一邊詳細詢問患兒病情,一邊往電腦里快速輸入各項指標。
“這套互聯網兒科決策支持系統,能幫助我們基層兒科醫生更準確地診斷病情。”正在看病的值班醫生說,去年,有位家長帶著孩子來看病,看起來,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但輸入各項指標后,系統立即提示“建議轉診”。最終發現,孩子患的是急性白血病。過去,他們一個月最多看10多名患兒;現在,每天要看80-90人。
變化的背后,關鍵在于“同質化診療”。2015年起,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開展課題研究,形成了50種兒科常見疾病診療與轉診標準。依托這一成果,醫院建設“華西婦兒聯盟”時,在基層大力開展標準化診療業務培訓,特別是轉診指征、重癥識別的判斷訓練。基層醫生只要通過專家組考核選拔,就能被掛牌認證,關鍵是,認證后的基層醫生可以通過這套互聯網“醫聯體大數據庫”在基層進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就像及時能得到了大醫院專家的指導”。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院長劉瀚旻認為,基層醫療機構因診療水平參差不齊,因患者不信任而門可羅雀;大醫院專家本應主攻疑難雜癥,絕大多數時間看的卻是常見病,這進一步加劇了“兒科荒”。患者就是想看專家,“標準輸出”旨在以同質化診療服務填補基層“短板”,培養社區“看門人”級專家。
“華西婦兒聯盟”運行以來,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方式,加快完善標準輸出、質控管理等機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破解了以往不少醫聯體“懸在空中”的尷尬難題。
“經過華西的品牌認證,技術提高了不少,背后也有了互聯網大專家庫的支撐,群眾更加認可我們了。”成都社區醫生唐紅艷說。
同時,利益共享質量嚴格管控破解了基層與大醫院醫療“同質難”。記者了解到,由“華西婦兒聯盟”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牽頭建立了醫療質量評審機制,定期對聯盟醫師接診病例進行評價。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社區醫院、二級醫院、三級醫院各司其職,互相利益不沖突,形成共享的利益閉環,真正促進基層醫院跟大醫院醫療資源“同質化”。
為了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深入基層,四川還統籌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建設了全省統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覆蓋156個縣(市、區)、3963個鄉鎮衛生院、3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9182個村衛生室和319家民營醫療機構。
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四川正在大力推進家庭醫生電子簽約,構建起“1+N”的簽約服務模式,即一個患者可通過互聯網簽約由多個基層醫生和專科醫生組成的服務團隊,實現“醫療資源跟人走”。
加快完善醫保支付政策進一步放活基層醫院
記者調查了解到,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縱深發展,目前還存在醫保支付項目偏少、相關應用場景不夠豐富、基層診療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亟待進一步破解。
——加快完善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政策。據了解,目前,四川已出臺規定,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嚴格執行價格公示和明碼標價制度。但業內人士也呼吁,目前互聯網診療醫保支付政策尚不完善,大多數“互聯網醫院”還不支持醫保在線支付,這讓互聯網診療閉環無法真正形成,呼吁加快完善互聯網醫保支付的相關政策。
“在線問診等收費只能通過自費支付,雖然節省了大家跑路的時間,但如果能用醫保,才能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實惠。”成都市民李女士說。
——加快打通信息壁壘,促進“互聯網醫院”基礎數據互聯互通。一些業內人士呼吁,互聯網診療的醫保在線支付需要海量數據的支撐,應加快打通各個環節存在的層層壁壘,實現“互聯網醫院”基礎數據互聯互通,為實施網上實時醫保支付創造條件。
不少醫務人員還提出,在線問診還存在醫生資質、服務水平的差異,同時與線下醫療機構還沒有形成緊密連接等,需要逐步深入探索更多靈活的服務模式。
——完善配套政策進一步放活基層社區醫院。四川社區醫院一些醫務人員反映,當前國家對基層社區醫院政策不夠靈活,無法完全適應醫聯體發展的需要。比如,社區醫院用藥目錄相對較少,一些疾病用藥社區醫生無法開出處方。再比如,社區醫生工資待遇由國家“打包支付”,遠程會診、在線問診、醫聯體探索等增強了不少醫生的工作量,但收入增長并不明顯,難以持續刺激基層醫生積極性。
來源:新華社
記者:董小紅、李金紅
上一篇: 河南濮陽“智慧醫療·舒心就醫”正式上線
下一篇: FLY,唱響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