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基層醫療開始“智慧+”了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了首批“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名單。經項目申報、專家初審、復審等程序,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下稱“汕大醫附一院”)、汕頭移動聯合申報的“5G技術在醫院遠程重癥監護場景中的應用”項目成功入選。
“智慧醫療”的概念由來已久,信息化建設的探索未曾止步。2018年,汕頭推出《汕頭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9年,推出《汕頭市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要求積極推動5G技術與醫療健康事業融合發展,在汕頭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落地生效。
5G的賦能為“智慧醫院”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可能。而反觀近年來汕頭“互聯網+醫療”建設的情況可以知道,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和疫情背景的多重驅動下,汕頭智慧醫療的建設呈現出新景象。
按下自助取號選項,簽到取號,不到兩分鐘即可前往相應科室等候就診。
對于“自助取號”的操作,大部分人已十分熟練。偶有上了年紀或不熟悉使用方式的市民,一旁值班的護士便會代為操作。終端機前的人流速度很快,基本不用排隊等候。
線上預約、線下取號,現在看來已成“慣性操作”。據汕大醫附一院院長陳永松介紹,互聯網醫院的探索最早是為了在疫情期為患者提供線上診斷治療的服務。
疫情期間,如何在滿足就診需求的同時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是擺在醫院和患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互聯網醫院憑借其無接觸就醫的優勢脫穎而出,多家汕頭醫院紛紛加入上線,而多功能自助服務終端機的引入則打通了線上線下的鏈接。
今年3月,為了有效降低患者在取藥過程中交叉感染的風險,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啟用了首個24小時無人自助藥房,提供無接觸式自助服務。8月份正式開診的汕頭市中醫醫院新院區,在門診藥房同樣安裝了全自動發藥機。這臺儲存了上萬盒藥品的機器在患者繳費刷碼后,可以快速尋找并夾取相應的藥品,通過傳送帶傳輸至發藥窗口。
目前,汕頭市多家互聯網醫院陸續上線新的專科科室,但醫療服務主要集中于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和管理。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可以通過線上形式,由醫生開具檢查單和處方,再由互聯網服務公司將配出的藥給病人寄送過去。如果病人出現病情變化,也可以通過線上診斷,提前開好檢查單,再到醫院面診。
“所謂機器人手術,不是機器人做手術,而是通過終端信息傳輸,讓醫生可以坐在辦公室里,遠程操作電腦進行手術操作。”在不久前舉辦的醫師節科普活動上,汕大醫附一院手術室護士長蔣勁林向參與活動的市民介紹。
她所介紹的這種手術方式,正是5G賦能的其中一項具體應用。2020年10月19日,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肖哲就利用這種形式,進行了左側大腦中動脈瘤顯微手術和顱咽管瘤顯微切除術兩臺腦部手術,并通過5G向全國直播。
汕頭市中心醫院利用云診間網絡平臺,借助5G網絡打破空間限制,利用其高速率和低延時的特點,實現了高清視頻的線上交流。此舉促使各家醫院的專家線上實時、全面討論疑難復雜病例,共享診療經驗,由此推動和普及了結直腸癌MDT診療模式,促進了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推廣。
“在這種遠程實時會診和手術中,醫生需要非常精細的畫質才能夠給出準確的判斷,而5G網絡的大帶寬和低時延能夠滿足這一需求。”汕頭移動5G醫療負責人薛瑋說,“此外,在手術過程中,低時延才能確保操作的精準,從而保證安全。”
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應急醫院,建立了以現代化指揮調度系統為核心的應急指揮智能化系統。據該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系統通過應急指揮中心與急診科、救護車、外放單兵和執法儀的統一聯動,從而實現整個應急救援過程的實時跟蹤,能夠第一時間將現場信息以視頻的形式反饋回指揮總部,保證醫院與重大災難事故現場遠程應急會商決策、指揮調度等工作的進行。而5G的超高清、低時延、大連接的特性,能為應急救援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
“設想一個場景:病人在家中發病,5G救護車前去急救,在救護車上病人一接上設備,所有的病情數據就實時傳輸到醫院,病人還未入院,醫院就做好了立刻救治的準備。”陳永松說,利用5G技術開發院前急救項目是醫院接下來開拓智慧醫療的新方向。
在汕大醫附一院與汕頭移動的聯合項目中,著重推進5G在遠程重癥監護場景中的應用,促進重癥醫學科的發展,將從監護監測、診斷、醫學影像實時傳輸、告警等各環節逐步實現5G+醫療健康應用創新。在這樣的探索中,實現“一對多”、多區域重癥患者的同時監護對于醫護人員而言,不再只是一種愿景。
智慧醫療的打造并不僅僅體現在具體救治上。
目前,汕大醫附一院的大數據平臺涵蓋收集了101個病種,是國內最多病種的數據庫。數據中隱藏了很多信息,對大量碎片化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找到規律,從而服務臨床研究。
8月10日由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的研究團隊完成,發表于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成果——國際首個可以識別39種眼底疾病及病變特征的多病種人工智能檢測平臺DLP,以近25萬張眼底照相圖片為數據支撐,同樣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成果。這不僅僅是科研的進步,這樣的AI檢測平臺對缺乏眼科醫生,特別是缺眼底病醫生的欠發達地區而言,無疑給當地患者帶來了診療的福音。
可以看到,近年來在智慧醫療的打造上,汕頭成果不少,但執行過程中仍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汕頭在疫情的特殊需求下,催生了不少互聯網醫院,但并未覆蓋所有醫院。亦有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疫情趨于常態化,線上就診的需求并不像之前那么多,因此醫院建立了互聯網醫院的平臺,但沒有設置醫生的固定排班,目前平臺也基本處于閑置的狀態。
此外,“5G+智慧醫療”的推進也并不容易,作為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資金持續、較大地投入。不少醫院表示,雖然已有5G融合的構想,但距離真正落地還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
據汕頭市衛生健康局消息,近年來汕頭基層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主要還是依靠機構本身自營盈余進行投入,對比省內發達地區醫療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明顯制約區域醫療信息化技術升級和運行平臺的更新換代。而對于市二、三級醫院而言,由于支持發展高新技術在短期內難以獲得直接經濟回報,因此缺乏項目建設資金投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資金投入成為制約汕頭市各醫療衛生機構發展“5G+智慧醫療”產業方面發展的主要難點。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