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看病可否叫好又叫座
借助手機平臺,足不出戶便能遠程看病,在信息網絡系統日益發達的今天不是一件難事。如今,不少醫療機構已經開始嘗試這一新鮮的診療方式。有媒體對開展線上診療服務的綜合醫院進行了走訪,得到不少積極反饋:線上診療為那些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及時來醫院的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診療途徑;術后患者、慢性病患者可以在線上獲取健康指導,體驗不錯。
其實,通過網絡看病這件事,早在10多年前就曾經紅火過。總的來說,在網絡上給患者答疑解惑相對容易,真正上升到治病救人,多少還是有所欠缺。此外,網絡診療也面臨著執業場所合規與否的風險。
線下醫療機構人滿為患是長久以來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加之受到疫情影響,線上看病更顯示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在此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印發《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探索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保障范圍。現實的需要加上政策的激勵,我國互聯網醫療再次迎來發展的契機,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在2021年突破2600億元,發展勢頭迅猛。
不過,現在斷言“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春天來了,還為時過早。線上診療可以讓診療過程變得輕松,也改善了傳統醫患關系中冷冰冰的一面。利用互聯網線上看病,一定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內容,但顯然還不是無所不能。有一個前提不可忽視——很多診療活動必須建立在“望觸叩聽”等綜合評估得出的立體信息組合上,醫生同患者面對面交流便于醫生發現患者身上細微的病理呈現,而這是互聯網目前無法替代的。
線上看病雖然很方便,但在提高效率方面目前還沒有體現出太明顯的優勢。在相關的調查中,某醫院有1000多名醫生已開通互聯網就診服務,但僅接診了3000多名患者,人均才3名患者。對比很多綜合醫院門診醫生日人均接診患者30人以上的數據,這樣的工作量實在微不足道。
如何讓更多醫生愿意參與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如上所言,網絡診療并不能擴大醫生的行為效果,而且,網絡診療最有效的內容,恰恰是健康知識普及,而這也正是我國醫療定價中最廉價的部分。因此,對很多醫生而言,網絡醫療還處在“賺吆喝”的階段,多數醫生參與的興致還不高。
這就要求“互聯網+”醫療服務找準定位。線上診療不能包治百病,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網絡醫療在對慢性疾病患者的日常維護、一些常見病早期的尋醫問藥方面有著很大的便捷性。例如一個糖尿病患者往往會終身服藥,在其病情穩定的情況下,一般的診療就是照方抓藥。如果只為按時開藥而跑趟醫院,對患者來說屬實麻煩,此時就需要網絡醫療服務。
當下要發展互聯網醫療,一方面要建立更完善的市場機制,讓醫生的價值能夠有合理的體現;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尚不宜把面鋪得過大,先從慢病管理和一些早期基礎病的尋醫問藥方面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讓患者能夠因此減少往返醫院的次數,患者嘗到了甜頭,互聯網醫療前景才更加光明。
來源:光明日報
上一篇: 黃明清:掌握“品性”,用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