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曲線里的焦慮與希望
一場疫情,打亂了患者就診的腳步。隨著正常生活的回歸,積攢已久的剛性就醫需求開始釋放。然而,疫情尚未結束,風險挑戰猶在,日常診療秩序的恢復是一道并不容易的必答題。
“有兩三個月基本不能做手術,擇期手術全停了,醫生收入受影響是肯定的,醫院也虧損。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北京某大型三甲醫院整形外科負責人馬醫生如此回憶今年4月之前的日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醫美整形等專科仿佛瞬間被冰封,復蘇需要時間。6月1日上午10點多,北京某三甲醫院門診大廳里的患者已經不少,一位患者感嘆“保持1米的安全距離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位于門診北側的整形美容科依舊冷清,診室里空無一人。
上海某三甲醫院的修醫生,也過了好長一段時間較清閑的日子。31、18、43,這是他今年1月~3月的前列腺手術數量,去年同期的數量分別為46、23、50。“門診量差得更多。”修醫生介紹,他1月~3月的門診量總和為900多人次,而2019年僅1月就有將近500人次。
收入大幅減少,成本又在顯著增加。“醫院3個多月完全沒有收入。但是每個月1000多名員工的工資要支付,大概一兩千萬元。除此之外,防護物資也非常昂貴。剛開始復工時,有的需要用三級防護,每組醫生護士一天需要兩套防護服,差不多1400元。后來降成二級防護,也要七八百元。七七八八算下來,每個月都是幾千萬元的支出……”武漢大學口腔醫院院長邊專每天都在精打細算。“有的醫院員工有上萬人,壓力肯定更大。”當邊專聽到有醫院已經貸款10億元后,表示“一點都不奇怪”。
“現在醫院門診量跟原來差不多,但是手術病人受疫情防控的要求影響,比如門診條件限制、人力資源緊張等,只能收70%~80%。”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副院長任千里說,醫院每天的防控任務比較重,增加了很多人力。
不過,進入4月,修醫生的門診量已經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5月的手術量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總共做了69臺手術,去年是56臺”。現在,他和同事們每個周六會輪流加班做手術。
復工復產的節奏在加快,不過,馬醫生仍然不免擔憂,“畢竟國外疫情一直在蔓延”。
對醫療機構而言,常態化防控與正常診療疊加,帶來的最突出改變是醫療流程的延長。測溫、抗體檢測、核酸檢測……接診前,這是必需的步驟。
“疫情期間,手術不做也不會有人指責,畢竟風險太大了。但是,老百姓有強烈的愿望,怎么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疫情期間一直沒有停門診,大年初五就開始為腫瘤病人做手術。但是,大膽的背后是超乎尋常的付出。該院院長蔡秀軍介紹,當時每位全麻病人不僅做核酸檢測,也要做胸部CT檢查,看肺部情況。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院長秦環龍稱之為“分區分級”的防護措施從疫情初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并且“已經常態化了”。他介紹,疫情期間,將不同科室按照高、中、低不同的風險程度,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除發熱門診外,包括口腔科、五官科、呼吸科、內鏡室、急診科等被列為高風險科室,醫護人員全部是三級防護。麻醉科、血透室、導管室等列為中風險管理科室,防護級別適當。普通外科、心內科、內分泌代謝科等定位為低風險科室,防護級別也相應降低。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副院長劉爭說,武漢“解封”后,意味著大多數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邁入平戰結合狀態,既要逐步恢復常規的醫療工作,又要很好地進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工作效率跟以前相比,多少會有一些下降。同時,防護措施也會增加員工的壓力和運行成本。如何做好平衡、優化流程,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工作。
邊專認為,要做好平衡,必須調節醫護人員心理,“特別是在口腔醫院,很多口腔操作都是高危工作,尤其是剛剛復工的時候,大家心里還是打鼓的”。
一次疫情證明了我國公立醫院的價值,但也暴露出了諸多短板。而這些短板的顯露,又反過來給了醫療機構一次亡羊補牢的機會。
“無論個人、專科、現代醫學,還是國家層面,疫情都推動著我們向前發展,把壞事變為好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管向東說,希望在籌建現代化醫院時能多一些考量。比如,充分考慮大災大難下“三區兩通道”的基礎配備、氧氣配置等。另外,在各專業人才戰略儲備上,既要滿足日常醫療需求,還要能夠滿足突發重大事件時的大規模人力需求。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飛有一個全方位的思考。他說,醫療機構要意識到,疫情防控常態化將會持續一段時間。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因勢利導,大力推動全面實施分時段預約診療和“互聯網+醫療健康”,堅持住院患者非必要不陪護、減少探視的病房管理策略,進一步優化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同時,公立醫院必須改變滿足于“患者看好病,運營不虧損”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通過加強以經濟管理為重點的運營管理,加強對醫院人、財、物、技術等核心資源的科學配置、精細管理,加強成本分析和控制,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此外,不同級別、不同類別的醫療機構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功能定位應更加清晰,醫療機構間、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間的配合和銜接應更精準、更高效,這對于未來從容應對新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重大意義。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藥品”等逆勢發展,這倒逼著醫療機構快速入局互聯網。陜西省人民醫院院長宋張駿對此深以為然。據了解,目前,陜西省能夠提供“互聯網醫療”醫保結算的醫療機構僅有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陜西省人民醫院,其開通的“互聯網醫療”醫保結算業務僅限普通門診。對此,宋張駿建議,在確保醫保資金規范使用的前提下,將常見病、慢性病及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復診全面納入互聯網醫療醫保服務范圍,并對適用“長處方”的門診慢性病參保患者,考慮處方流轉和醫保定點藥店配送相結合的方式。同時,在保證醫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統籌基金在線結算。
來源:健康報
記者:姚常房
下一篇: 外媒:新冠疫情“帶火”遠程醫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