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國:從抗擊疫情看醫療服務模式的轉型與創新
“面對動蕩時,最危險的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依然用老思維、老做法去應對動蕩。”
日前,在由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專業委員會(CHIMA)指導、《中國醫院》雜志社主辦、數字認證公司承辦、HIT專家網協辦的“后疫情時代醫院診療模式思考暨互聯網醫院建設交流會”上,北京協和醫院信息管理處處長朱衛國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這句話來描述疫情來臨時,需要更多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動信息助力抗疫。
朱衛國認為,疫情是“催化劑”,它推動醫療服務模式步入轉型與創新的快車道;疫情也是“放大鏡”,給了我們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和反思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
面對新冠肺炎病毒這個“狡猾”的敵人,醫院信息化在此次抗疫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主要圍繞著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這三大關鍵要素。CHIMA《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院信息工作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間醫院信息化舉措占比前五的應用為互聯網咨詢、預檢分診、遠程會診、健康碼通行證、遠程協同辦公等。朱衛國簡要介紹了北京協和醫院在疫情期間的部分信息化舉措。
在互聯網咨詢方面,北京協和醫院在2月10日開通線上發熱咨詢,2月17日開通線上專科咨詢,共有49個專科、近千位醫務人員為患者提供了咨詢服務。
在預檢分診方面,北京協和醫院App新增“填寫病史”功能,患者通過App掛號、取號時,可自助填寫疫情相關病史信息以及本次就診病史信息,并由醫生工作站直接調用。疫情“三史”(發熱史、疫情高發地區旅行史/居住史、可疑癥狀人員接觸史)及病史的前置采集,可減少醫患接觸時間,提高醫生問診效率,減低潛在的交叉感染風險。病史前置填寫的比例已超過App掛號患者的60%。同時,門診醫生工作站增加發熱門診近期就診標識,提醒醫生遇到此類患者注意詳細詢問、重點關注。
在遠程會診方面,基于協和遠程醫學中心,北京協和醫院與協和援鄂醫療隊之間多次開展前后方遠程會診。這種多學科頂級專家齊聚、前后方連線的遠程會診模式,在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借助VPN、CA認證數字簽名等相關技術,放射科等影像科室實現了居家遠程PACS閱片、報告簽發等功能。疫情期間,放射科75%以上的報告實現了遠程書寫與簽發。
放射科醫生居家遠程PACS閱片
在健康碼通行證方面,為落實三級防控,北京協和醫院推行院區電子通行證,提供二維碼、短信、PAD等多種信息采集方式,支持中英文填寫,后續又增加了行程校驗功能。
除此之外,北京協和醫院還通過一些“小改動”,為疫情期間患者看病、取藥提供方便。比如,在北京協和醫院App的“處方查詢”模塊下,添加“下次可開藥時間”提示,方便患者準確安排預約掛號開藥時間,減少疫情期間的無謂往返。
北京協和醫院App新增“下次可開藥時間”提示
“需求快速實現在疫時,功夫點滴積累在平時。”通過以上信息化抗疫舉措的舉例介紹,結合近期眾多其他醫院同道的分享,朱衛國認為,疫情剛需的確助推了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解決了醫療本源剛需問題,更好地為臨床和患者提供了服務。
在疫情的推動下,醫療機構的組織、運營、服務模式正在悄悄地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身處時代發展的浪潮之中,每一位從業者都在感知、適應這種變化,也在思考與創造著變化后的未來。醫療服務模式將會如何發展,或者說有哪些問題值得探討?朱衛國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
疫情正在推動醫院的診療服務模式轉型,從“線下+線上”的松散結合,轉向“線下+線上”深度融合。隨著服務空間的不斷拓展、場景的不斷延伸,診療服務也將從開環走向閉環。過去,患者與醫院之間的連接往往是單向、不對稱的,由于醫患關系的特殊性,醫院很容易觸達患者,患者卻難以找到醫生。而在新的技術環境下,這種不對稱正在被逐漸打破。
“互聯網診療正在迎來春天,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朱衛國認為,這種挑戰存在于技術、安全與管理等多個方面。在技術方面,比如線上診療的查體問題,目前尚未解決,未來可能有待于遠程觸診技術的突破。在安全方面,需要引入切實可行的技術手段與監管機制,確保互聯網診療過程中各參與方身份的真實性、資質的可靠性以及行為責任的可追溯性,確保患者隱私和醫療數據的信息安全。而在管理方面的挑戰也不小。“如果醫院帶著常有的‘甲方’心態去做線上服務,與第三方平臺相比,是否有競爭力?醫生之前都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工作,互聯網診療的工作模式應該是怎樣的?是坐班制,還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還是按需選擇?績效分配模式又應如何調整?”朱衛國認為,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醫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探索。
對于醫護人員而言,疫情讓他們提前感知了未來可能的工作模式:從只在診間與院內提供醫療服務,變為在家里、在出差途中就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提供在線服務;援鄂期間,醫院前后方的聯動非常頻繁,醫生會更多地感知“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線上MDT(多學科聯合會診)可能會成為常態。
對于整個衛生健康系統而言,醫療業務與公共衛生業務將由原來的“弱聯系”轉為“強聯系”,醫療信息也將從原本相對獨立的狀態,轉為與交通、通訊、民政、公安等信息相互融合,由此也會對醫療機構的業務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朱衛國還特別提到了如何讓科技更有溫度、更具人文關懷的問題。“醫療信息化的目的之一是方便患者,但我們也看到了部分年長患者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聽到了他們的一些抱怨。”信息化在架起橋梁的同時,也可能會產生“數字鴻溝”,這是值得考量的問題。
朱衛國認為,日常醫院信息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太為人注意的問題,在疫情期間被暴露或放大出來。這也為今后的工作指出了一些方向。
比如,核心信息系統架構的彈性挑戰。疫情等突發狀況會在極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業務需求,醫院的信息系統能否從容應付?是必須開發,還是通過配置就能完成?這考驗著醫院核心信息系統的架構彈性。
重視數據標準化建設。在疫情數據上報過程中,由于疾病統計時間點不同、確診病例定義變化等因素,導致統計數據前后出現差異,相關人員有時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解釋。這也充分說明數據的標準化建設工作非常重要。
隱私信息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最近蘋果和谷歌打算聯合利用手機藍牙,記錄所有用戶的行蹤軌跡,這顯然會涉及隱私問題。但是從疫情防控的角度來看,尋找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人員等需求又是剛需,此類需求可能需要借助“場景化授權”與“公民知情同意授權”等方式來解決。
網絡安全工作不容有失。調查顯示,疫情期間,11.3%醫院的信息系統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攻擊或其他安全事件。守衛醫療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防線,一時一刻也不能放松,一絲一毫也不容懈怠。
來源:HIT專家網
作者: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