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院產品觀之一:院內導航篇
寫在前面的話
近兩年,醫院信息化發展進入快車道,數字化醫院的熱潮尚未完全褪去,智慧醫院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一名醫院信息化工作者,我在第一時間,在臺前幕后,能真切地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新趨勢和高科技的浪潮。
高興的同時,我也感到一絲隱憂:當冰冷科技越進步,人們會更加渴求對象具有溫度。
因此,便有了《智慧醫院產品觀》這個系列的文章。此番寫作的目的,旨在權衡新技術的所失與所得,探索交互設計的平衡,讓科技回歸人性,重拾質樸。
引子
我在醫院工作,經常被各式各樣的人攔住問路,其中以焦慮的患者為主,偶爾也有形色匆匆的外賣小哥和跑腿師傅等。
助人為樂是本能,但更多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醫院上了院內導航,這個問題應該就迎刃而解了。
后來無意中發生的一件事,證明我的想法可能過于簡單了。
最近,我陪父親去其他醫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倆之前都沒去過這家醫院,這一路下來,充滿坎坷:先是圍著醫院繞了兩圈才找到停車場入口,然后進了醫院卻不知道該怎么走。
當時,我想到了院內導航。比較幸運,一轉身的距離,就在門診大廳的宣傳欄上發現了院內導航的宣傳海報,只是需要下載醫院官方手機應用才能使用。
我爸急脾氣,我剛下載好軟件,還沒來得及安裝注冊,他已經等不住了,主動向一位路過的醫務人員咨詢,并教育我:別折騰那些高科技了,還是問人靠譜!
父命難違,在“問人靠譜”的指導思想下,我倆邊問邊找,幾經坎坷,終于在病房見到了他的朋友。
幾點思考
幾天后,回到我工作的醫院,我又想起這件事。
很多智能醫院的方案里都提到了院內導航,它儼然已經成為智慧醫院套餐中的“招牌菜”,甚至被打上了“導航神器”的綽號。
院內導航是不是解決陌生人去醫院尋路的靈丹妙藥?至少就我這次不愉快的經歷來看,它并不是及時雨。
如何做出一款不給人添堵、拿來就能用,用了就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醫院院內導航產品?我覺得有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值得重新商榷。
1.入口的問題:是另起爐灶還是繼承發揚?
絕大部分我看到的院內導航,入口都隱藏在官方手機應用或者微信公眾號的二級菜單中,然后發個教程引導用戶去使用。比如下面這樣:
圖1:某醫院微信公眾號中的醫院導航服務
這是一種循規蹈矩的常規做法,但僅有這一個入口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還很深。有沒有更好地、更符合場景和需求的入口和激活點?
據我觀察,很多醫院早就部署了一套簡單實用的院內導航。(如下圖所示。為了區別,我稱其為“線下傳統導航”)。盡管它們樣式不同,但用途都是為了指路,而且還特別“招人喜歡”。
圖2:我院主干道邊上隨處可見的指示牌
上面這張圖就在我們醫院主干道旁邊,每天早上我開車路過時,都會留意到:在沒有任何刻意的引導和提醒的前提下,很多患者會自然而然地走向這塊指示牌,并駐足停留,彷佛這張指示牌有神秘的吸引力。
其實,這塊指示牌并沒有什么特質,促使患者走向指示牌的,不過是歷經多年沉淀下來的,自然形成的用戶習慣而已。而這些被“冷落”的指示牌,原本應當是從線下傳統導航拉起線上數字化導航的絕佳入口和激活點。需要的只是一個二維碼去連接線下場景和線上工具。
再進一步講:在醫院里,任何帶有地址的實體,都可以作為拉起線上數字化導航的入口。
比如,處方箋上的“請到**樓**處門診藥房取藥”,檢查預約單上的“請到**樓西北角**科等候”,甚至是一張飯票上的患者食堂就餐地址等等。
圖3:門診掛號箋上的診室位置描述
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院內導航設施,還可以完整的繼承和尊重原有的用戶習慣。在用戶心理需求最強的時候,通過二維碼,非常自然和連貫地拉起數字化導航出場,無形中也降低了數字化院內導航產品的部署和推廣成本。
2.交互的問題:采取怎樣的交互方式?
說完入口的問題,再來聊聊交互。我是導航軟件的重度使用者:不認路的時候,我靠導航來指路。認識路的時候,我利用導航來了解路況,避免擁堵。
不過,太依賴導航也不是什么好事。對使用者來說,導航本身就是一種“干擾”,是專注于眼前的真實世界,還是研究屏幕上的虛擬界面?在兩者之間頻繁切換,又會帶來安全隱患。
合理的人機交互,無非就是根據情景環境,在感性的真實世界行為和抽象的數字邏輯中尋找平衡。我也在探索合理的人機交互,降低自己在導航時的負擔:
在陌生的城市里,在步行或者騎行的前提下(這兩點和醫院院內導航很像),當我需要前往某地時,我會打開導航軟件,開始導航之后,便把手機放回口袋里,戴上無線耳機和智能手表,好好走路。
期間,無線耳機會通過間歇的語音提示,從“戰略上”上告訴你大方向,比如前方直行***米,在第二個路口**;而智能手表會通過及時的振動和直觀的屏幕提醒,在“戰術上”及時告訴你即將到來的小變化。比如,左拐,上天橋等等。
這是一種我理解的“恰到好處”的導航人機交互,既不會喋喋不休,分散用戶走路的主要精力,也不會沉默不語,讓用戶錯過重要信息,在“指點”和“指指點點”之間,找到一個相對完美的平衡。仔細想象,這種人機交互,甚至很像人與人之間在問路時的習慣。
醫院院內導航,其實就是我在陌生城市導航的簡化版:相比于陌生城市的開放地帶,醫院院內導航是一個封閉式的小型區域,區域內目標有限、干擾物更少(包括噪音)。在這種場景下,醫院院內導航,完全可以借鑒上面提到的“語音+震動”的人機交互,耳機和手表只是手段和工具,語音、震動和屏幕提醒,本身就可以通過手機來實現。
3.AR導航:該不該用?怎么用?
醫院院內導航是一個戶外+室內的混合式導航,我們不妨先從戶外說起:
前面說過,醫院導航是一個簡化版的戶外導航(室內后面會提到),封閉式的場景、目標少、干擾物少。
圖4:AR車載導航示意圖
所以,醫院院內導航的難度其實很低,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你要去的地方,本身就在你的視線范圍內,只是你不知道它就是你要找的;二是你要去的地方和你之間,在視線上有一點遮擋,但總體難度也不大;
所以,我在醫院里給別人指路時,經常用到兩種句型:一是“看到前面那幢紅色的建筑物沒?對,它就是你要找的外科樓”;二是“看到前面那幢紅色的建筑物沒?對,那幢樓后面,就是你要找的內科樓。”
看到沒,院內導航,其實就是兩三句話的事,簡單明了就夠了,精度不是最重要的。
這種方案可以稱為“院內參考物導航方案”,我相信這種接地氣的指路方式,比讓用戶盯著地圖自助導航效果要好。
AR導航和傳統導航的最大區別就是:AR導航的地圖場景是攝像頭捕捉后的真實場景,而傳統導航的地圖場景是虛擬渲染出來的。
所以,當周圍無人可問時,通過AR導航,為真實世界打上清晰的注記和標簽,就像人和人之間指路一樣直截了當,這種交互方式在親和度和效率上,總會比獨自一個人盯著屏幕上抽象的地圖瞎琢磨要好很多。
相比室外導航,醫院室內導航更需要AR的幫助:常見的室內定位和室內導航主要靠硬件、WiFi指紋或是藍牙基站的堆砌來提高導航精度。隨著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又會受到無線電波的干擾。
為什么室內導航一定要類似戶外的導航技術或者說為什么用各種技術來定位用戶位置?
過去沒有任何導航時,特別在走路這種場景,我們去某地通常參考建筑物方法來導航。比如去某個地方,沿路會有些標記性的建筑物或路線,然后就靠著這些建筑物或標記來導航到目的地。
這種策略完全可以用于醫院室內導航:醫院室內的環境其實是非常確定的,建筑格局基本不會有大變化,科室之間也不會隨意調整。而且醫院室內環境自帶有利條件,就是隨處可見、樣式統一的指示牌(如下圖所示)。通過AR在現實世界上疊加一層動態的指向標,再加上對指示牌的自動識別和提醒,給予患者清晰直接的導航體驗。
圖五:我院門診大廳隨拍
總結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我不否認醫院院內導航為患者就醫體驗帶來的改善和優化。只是,在大家還是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前提下,一個合理的院內導航系統的設計,應該是出于患者的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去進行設計的產品。
以上便是我對醫院院內導航的一些想法。截至目前,我既沒有用過任何一款醫院院內導航產品,我們醫院也沒有上線任何一款院內導航產品。這樣有好有壞,壞在我這篇文章很可能會是“紙上談兵”,好在不會影響我“紙上談兵”的公正性和思維的開放性。還請大家多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換個角度思考:關于室內地圖導航 - 簡書
https://www.jianshu.com/p/8753e919ea26
2、手機室內導航的AR革命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4944050&ver=1539&signature=pORZXX9n5haO4TrBhlcPGV-o6pqo41RPbJsE2zNn5CyE8G8hcXsZ9RNoCpFuKN35bkUmPmQRyV8ZNBzp-mQhkPkgrwZlaYwMo-UhmnmmkfvgdFq2IW4nviARvTVncxDq&new=1
作者簡介:
李楠,男,33歲。先后畢業于第一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和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計算機學院。從業至今,歷經基層醫院信息科、衛生行政機關等崗位,先后從事衛生統計、HIS系統開發和運維等工作,現就職于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〇醫院(原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衛勤部。
上一篇: 岳陽:“互聯網+醫療”帶您走進智慧婦幼
下一篇: 王力華:盤點新院區信息化建設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