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峰:“數字化轉型”帶來“醫療數字化2.0”新理念
背景
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 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對我國數字化轉型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提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我國數字政府建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政府數字化轉型正在釋放巨大的價值和潛力。
數字經濟:側重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數字政府:側重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政務信息化的共建共用和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的提升
數字社會:側重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打造數字生活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2021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中指出:世界正進入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蓬勃興起,深刻影響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積極推進“數字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同時在今年召開的“第二十屆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黃奇帆對“數字經濟”新概念做了進一步的闡述:
數字經濟產業化:三個關鍵詞——“連接”、“共生”、“賦能”
產業經濟數字化:深入到產業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催生出生產要素和生產關系的新組合;最終實現產業的重新定義、市場的重新定義、認識世界方式的重新定義
融合創新:技術與業務不斷深度融合與再造的創新過程
“數字化”發展新概念
要搞清楚“數字化轉型”,我們先要來厘清幾個與“數字化”發展相關的基本概念:
1.數字化:本質是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新的業務形態 。對醫療行業來講,就是“數字化”如何發揮好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數據要素”效應?如何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提高醫療資源配置的效率?如何線上線下整合,信息惠民、信息便民,創新醫療服務新模式?
2.數字化轉型:本質是經營管理數字化的過程,以IT的手段構建企業經營管理,降本增效,甚至取而代之;其核心是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新業務模式,以及與之匹配新生態體系的建設;數字化轉型包含了數字化的全過程。對醫療行業來講,就是在“數字化”過程中,如何搭建“云大物移”新基建、新基礎設施?如何用IT手段來為醫院全流程、全精細化管理賦能?如何建設開放、共享、連接的健康產業新生態體系?
3.數字化治理:是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安全、隱私保護等核心風險的管控,以及整體組織形態、運營管理模式的優化調整;是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生產關系的重塑,兼顧風險防范和效能提升;驅動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價值最大化;“數字化治理”包含了“數字化轉型”的全過程,當然也就包含了“數字化”的全過程,所以其內涵也是最豐富的。對醫療行業來講,就是在“數字化”過程中,如何提高對網絡信息安全與患者個人隱私等核心風險的管控?如何提升完善對生態體系中組織架構的建立以及運營模式的優化?如何在“數字化”通過流程再造和業務重塑來提升醫療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后如何通過數字化治理,以幫助醫院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數字化2.0”新理念
1.理念一:三“界”融合——物理世界、意識世界、虛擬世界
隨著信息技術大爆炸,人類邁入了數字時代 ,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化 。面對巨量的信息,傳統依靠人腦去處理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數字世界”作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意識世界”的橋梁得以出現并開始發展 ,目標是實現實體信息向數字信息的轉化 ,將“物理世界”數字化,構建“數字孿生”的新世界, 基于數據科學,實現經驗決策向精準決策轉變 。當前醫療領字化1.0還是存在明顯的“代溝”:
一方面“傳統信息化”主要含義是基于業務“流程”的需求來實現各“應用模塊”的“信息化”;“傳統信息化”的主要負責部門往往是醫院IT部門。而“數字化2.0”是站在“數字化1.0”的基礎上,目標是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新的業務形態;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能力反哺業務而數字化。并且“數字化2.0”是“一把手"工程,須從最高領導人的戰略轉型作為開始。
另一方面,“傳統信息化”更多關注的是人、財、物及其業務流程,而“數字化2.0”是站在更高的戰略角度:強調的是通過人、物理世界、數字世界的連通與聯接,在數字世界構建一個“三維數字空間”,通過數字空間的數據模型和解釋模型,來仿真和控制物理世界的實體。對醫療行業來講,就是控制醫療服務的全過程,提高醫療資源服務的效率,最終服務于人,同時通過價值傳遞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這才是當前“數字化轉型”新形勢下,“醫療數字化2.0”的核心意義所在。
2.理念二:三“算”整合——算力、算法、算據(數字經濟產業化標志一)
算力: 是指云計算、邊緣計算等敏捷性算力
算法: 是指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
算據: 是指高質量、高可用、多來源、多批量的業務數據
從上面提到“數字化2.0”的本質來看,通過“算據” (根據計算要求精選提煉后的數據)、算法、算力的結合,發揮“數據要素”對傳統的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勞動要素、土地要素的“乘數效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創新業務服務形態。對醫療機構而言,業務的數據化進程(數字化1.0下)也已經有了近30年的歷程,現在已經到了“數字化2.0”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驅動”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同時,“三算整合”也是醫療行業“數字化2.0”轉型新基建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
3.理念三:三“解”配合——解構、解釋、解析(數字經濟產業化標志二)
算力:新基建基礎設施整體架構與局部解構
算法: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的可解釋性
算據:結構化數據與邏輯語義的可解析
以往的數字化進程中,算力的敏捷性、算法的可解釋性、算據語義的結構化和可解析一直是困擾行業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門檻”。從醫療領域看,這些“門檻”同時也是醫學人工智能、健康大數據相關技術成果難以“場景化”落地的“絆腳石”。所以急需通過“三解”的配套,提供相關應用全部與局部、機理與倫理、語義與語境的透明度、解釋度和融合度。并且在“三算”的基礎上結合“三解”,可以把“數字經濟產業化”新基礎設施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也為“產業經濟數字化”提供前提條件和技術保障,同時也為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做好了鋪墊。這些問題同樣也是當前“數字化2.0轉型”對“數字要素價值”的靈魂拷問。
如何根據前端業務的需求確定相應的數據獲取手段?
如何將泛化的數據源進行融合、融通?
如何對這些紛繁復雜的數據進行管理?
如何將基于數據的洞察能力快速的輸出融入業務?
把以上問題展開來看:在“數字化2.0”轉型大潮下,醫療機構IT實踐不再是單純的做業務支撐,而是轉向了整體的體系化能力運營,通過醫療機構IT能力整體轉型為機構賦能,不斷提升醫療業務運營能力,是其核心價值的所在。所以,需要進一步通過醫療業務要素的“原子化”、“標準化”以及基于醫療服務的“場景化”編排,實現核心業務能力的運營,將醫療機構人員從繁雜的單個業務需求實現中解放出來,專注于醫療核心業務能力的沉淀以及業務方向的探索,從而驅動醫療業務模式的創新。這同時也帶出了下面“三通”的新理念。
4.理念四:三“通”聯合——場景連通、數據貫通、價值融通
場景的連通:當“數字化2.0”新數字技術運用到每個醫療機構治理體系當中的時候,融入進了“每一個業務環節”,從而形成一個個新的數字化“場景庫”。而這個數字化“場景庫”,其實是改變這個醫療機構運營的上下游關系,使得新的價值空間逐步顯現。如果沒有這些數字技術,上下游的關系是沒有辦法被重構的。而今天新數字技術重構它之后,其實就會發現一條從“物理空間”——“數字空間“——“價值空間“全新的“數字化新干線”。而后兩個空間是數字化驅動帶來的全新的空間 ,具體表現形式就是一個一個連接起來,看得見的“場景庫”。
數據的貫通:通過底層數據的共享和業務協同,原來看似毫無關系的領域開始產生了“數據共振”。例如,上海2019年開始在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間推進檢驗檢查報告的“互聯互通互認”。當然 “互聯互通”是手段,“互認”是目標”,通過項目的流程再造和業務重塑,實現了對目標治理對象真正的“數字化治理”。于是患者的醫學檢驗檢查數據,開始在全市單位的公立醫療機構間開始“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原來看似無關的業務領域,開始產生新的“數據共振”效應。目前這種共振效應也開始逐步輻射到“長三角綠色核心區”的試點醫療機構中,有些試點地區已開始把“互聯互通互認”和區域醫保支付的“按病種支付”制度相結合來建立起新的“補償機制”。正是這種“數字化2.0”轉型下新機制的建立,使得更多的“數據共振”開始發生,并正在為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產生更多新的“數據紅利”,于是新的價值融通的傳遞也發生了。
價值的融通:是指融合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關系和數字資產,在可控的成本下,打造出一個領域內具有強大磁場的新“價值體系”。當數字技術與各個行業融合的時候,在用戶資產和數據資產之間,有一個新的融合過程,就會打造一個非常巨大的價值體系的磁場。很多醫療機構為什么今天可做的事情可以比以往多,根本的原因就是醫院戰略目標隨著數字化治理的深入,已經開始把數據要素融入到醫院新型的生產力之中,并正逐步發揮出“乘數效應”,新的醫療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開始出現,于是醫院的價值得以真正體現。
5.理念五:三“新”綜合——新業務重構、新場景開發、新模式融合
未來醫療“數字化2.0”轉型是否能實現數字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數字化以及融合創新?其中是否實現“三新”是未來機構評價的重要“客觀標準”,而“三新”又是具體通過以下“四化”實現輪回迭代優化來作為客觀評價的:
業務數據化:是指業務數據全環節在線,線上線下融合成一體
數據資產化:是指通過數據治理形成數據資產,數據可視、可監管
資產服務化:是指通過發掘應用場景,提供內部運營新數據資產服務
服務業務化:是指通過外部場景或者邊緣業務、新業務的創新,數據賦能原有業務以及新業務
(1)首先,需要做的是將醫療機構按現代“企業架構”治理模型對核心業務能力沉淀、分解和重構,使之融為醫院整體IT實踐的一部分。因為醫療機構核心業務能力沉淀的本質,應該是以業務模型重構為核心的“微服務化”。業務能力沉淀的關鍵是業務原子服務的“顆粒度”和“標準度”,而業務模型的設計決定著業務的“耦合度”。醫療行業作為特殊的民生服務行業,不同時期醫療業務的形態和模式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所以醫療核心業務能力未來的“拓展性”和“適應性”,取決于醫療業務模型設計與映射能力的幾個“度”的優劣程度。
(2)其次,醫療核心業務能力沉淀后,需要考慮的是醫療業務的“服務即支撐”,即如何敏捷地進行業務的編排重組?如何快速的向能力消費者(患者或產業互聯網)提供服務?和企業架構治理“自上而下”的思路不同,“敏捷開發”是一種“自下而上”與之互補的建設思路。“敏捷開發”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目標導向、患者為先、擁抱變化”。目前對“敏捷開發”來說,醫療服務“場景化”的能力提供,是一種新型醫療服務能探索落地比較好的方式。其實醫療服務“場景化”能力提供并不簡單,首先需要進行該領域能力的拉通和管控,所以對領域內服務的各項治理也必不可少。然后以點上的各類場景為驅動,建立起“場景能力庫”,逐步形成對內、對外統一標準化的持續性能力開放,快速建立起場景化醫療新業務的IT支撐。并且可以通過可視化工具,智能化數據分析工具,進行持續的、在線的場景運營分析。 上海2021在醫療“數字化轉型”提出了診前、診中、診后、以及院前智慧急救“七大場景庫”的建設,就是對“領域能力的拉通和管控”的一次有益嘗試,相信后續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場景能力庫”涌現出來,從而“形成對內、對外統一標準化的持續性能力開放”,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為領域賦能。
(3)最后,通過醫療業務融合、實現醫療業務模式創新。醫療業務融合包括醫療機構內部的融合;醫療機構內部業務與外部業務的融合,包括醫療服務方、供應鏈渠道方、第三方服務之間的融合。所以急需基于核心業務能力的組合編排以及業務融合的能力構建,同時引入醫療大健康生態伙伴對各項業務進行雙向對接,以實現多種新型業務模式的融合與創新。
6.理念六:三“全”組合——“全域、全病、全程”分級診療服務新體系
在不久的將來,醫療IT將不再是單純的需求支撐,而是全域、全流程、全業務的體系化能力運營,向上“聚合生態”、向下“融合資源”,充分發揮技術紅利,全面賦能數字化商業形態,助力“數字化2.0”轉型戰略達成。例如,2021年青浦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依托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打造新型分級診療模式”榮獲第四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之一。該項目以“區域融合”及“線上線下融合”方式,會同嘉善、吳江兩地共同推動區域醫療行業治理及服務模式的創新,面向長三角示范區乃至三省一市的“全域”居民,圍繞常見病、慢性病及疑難雜癥等“全病”,提供“家醫簽約-健康管理-疾病篩查-疾病監測-轉診治療-社區康復”的“全程”新型分級診療服務,形成以家庭醫生制度為基礎的多層次多樣化布局合理的醫療服務新體系。這也是“數字化2.0”轉型戰略,在區域醫共體領域“高質量發展”建設中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結束語:數字化轉型帶來未來醫療IT能力新轉型
綜上所述,在“數字化2.0”轉型大潮下,醫療 IT部門的思維方式也將發生改變,作為新型生產力的一份子,要有從醫院成本中心思維轉向醫院利潤中心的新思維,通過管理模式的轉變和新技術的引入為醫療機構新發展提供新動能。所以醫療IT“新能力建設”也是未來的“醫療數字化2.0”進程的“重中之重”,當然未來“綜合運營”的前景也非常廣闊:
業務能力運營:是通過業務要素的“原子化”、“標準化”以及基于“場景化”編排,實現業務能力的運營,將醫務人員從繁雜的單個業務需求實現中解放出來專注于核心業務能力的沉淀以及業務方向的探索,從而驅動業務模式的創新。業務能力運營的目標是實現“業務即IT”,將核心業務能力沉淀,融為IT的一部分。
數據能力運營:不僅是數據集的提取和報表、指標的展示,而是作為醫院智慧的大腦,通過全域的數據融通和智慧的洞察,增強決策的準確和精細化指導業務實施“精準打法”;同時基于數據價值的變現拓展業務的范圍。未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將被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所重視,而IT數據能力運營更多的是從管控數據到促進基于數據的合作。
IT能力運營:是如何將數據能力快速的輸出,與業務融合實現數據的價值變現。在快速變化的業務場景中要達到“數據洞察”與業務的“深度融合”需要實現兩個變化:一個是實時化,一個是生產、分析的融合。目前IT領域的儲算分離、批流融合新技術正在提升數據處理和智能洞察的實時性;而未來醫療IT可以通過HTAP+HSAP系統架構,來實現實時的大數據分析與業務生產環節的融合:以數據驅動業務運營能力,以洞察提升業務運營效率。
作者簡介
曹劍峰,上海市衛生健康信息中心副主任,擁有30年的醫療健康信息化建設工作經歷:1991年進入上海市胸科醫院開始從事醫院信息化工作;1994年開始參與研發上海第一代醫院信息系統(HIS),對醫院的業務流程有深刻的理解;2006年進入衛生行政部門——上海市衛生局信息中心,開始參與全市重點項目“公共衛生突發應急工程”、“上海市民健康網工程”的項目實施與管理工作,開始了市、區兩級區域醫療信息化的探索;2015年開始負責上海市“社區綜改和家庭醫生責任制”和“1+1+1”分級診療”信息化支撐項目;2017年開始研究大數據DRGS醫院病種指數用于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方法的探索;2018年開始在上海市拓展“健康云”——“互聯網+醫療健康”信息惠民移動服務平臺的推廣與應用;2019年開始探索建設上海“互聯網醫院”以及“互聯網監管平臺”建設。2020年參與組織實施上海市實事工程“支付一件事”,率先實現醫保“脫卡信用支付”新模式,同年參與建設青浦“長三角智慧互聯網醫院”;2021年主持參與上海醫療便捷就醫“數字化轉型”七大場景中“互聯互通互認”與“電子出院小結”兩大場景建設。
上一篇: 吳坤:醫信工程師“高能型”成長思維
下一篇: 醫院信息科工程師的年終總結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