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場所碼的應用中探尋數字化轉型邏輯
引子
在疫情防控中,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流調)作為上溯傳染源、下防疫情擴散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31日,最高檢發布了一批妨害疫情防控秩序犯罪的典型案例。從官方公布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流調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例如,曾經引發社會關注的毛某某隱瞞行程引發揚州疫情案。在官方通報中有如下描述:毛某在接受警方、疾控、醫院電話問詢時,故意隱瞞其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直到其被警方控制,第4次接受警方詢問時,毛某才全部交代自己的活動軌跡和接觸史。
一邊是流調的艱巨、復雜性和被動,另一邊是流調工作需要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在這樣的背景下,場所碼應運而生。
1場所碼背后的數字化轉型邏輯
在場所碼之前,普通人在出入公共場所時,都會有一個向執勤人員出示健康碼或行程碼的規定動作,俗稱“亮碼”。
“亮碼”這個動作背后有一個問題:真實世界的動作,并沒有“無損”投影到數字世界。
我簡單解釋一下這句話。以開車使用導航為例,手機屏幕上的導航界面,代表了一個要素齊全的數字世界,其中有規則,有數據,有算法。
在使用導航應用的過程中,駕駛者在真實世界中的駕駛行為(車速、位置等等),都會被如實投影到數字世界。同時,數字世界根據當下的場景、規則、需求等等,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向真實世界的駕駛者給出即時的反饋和建議。
坦白地說,流調就是要搞明白,在過去某個時間段,你都去過哪兒?啥時候見過啥人?做過啥?事無巨細。
但是,流調中需要的一些關鍵數據(比如某個時間段內,曾經出入某個場景的人員信息),并沒有隨著“亮碼”這個真實世界的動作,在數字世界留下相應的痕跡和線索。缺少了數字世界快速、準確的反饋支持,流調工作在精準和及時性上大打折扣,只能借助媒體廣而告之,寄希望于看到信息的人主動報備。
場所碼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開始了流調工作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一步。
以上海為例,4月5日開始,上海在全市推行“場所碼”。市民在進入各場所時,掃描“場所碼”,不僅可以快速實現健康碼、核酸結果等防疫相關信息的核驗展示,還可以自動完成場所登記。這樣,一旦發生局部疫情,便可以通過查找確診病例或密接者的掃碼記錄,快速關聯到其他掃描過該“場所碼”的人員,便于相關部門快速開展流調、精準排查。
數字世界對數據高效的獲取和計算能力,在決策層面確實具備人類無法匹敵的優勢。這也是流調工作數字化轉型的魅力所在。
上海場所碼用戶簽到界面
場所碼在醫院也有很好的應用案例。江蘇省人民醫院自行研發了登記碼,理念與場所碼相似。蘭州發生疫情以后,我們部門也第一時間指導所屬科室,在外來人員較多的辦公場所張貼場所碼,每天從后臺掌握底數。
甘肅場所碼后臺界面(用戶端)
國外也有一些提高流調工作效率的“技防”手段。例如新加坡強制使用一款叫做Trace Together的應用程序,作為公眾前往人流密集場所的電子化簽到手段,有興趣的可以點擊閱讀。
這時候,可能就有人要問了,數字化轉型就這么簡單?貼個場所碼就可以讓流調工作數字化轉型?
顯然不是。
轉型是指事物的結構形態、運轉模型和人們觀念的根本性轉變過程,就像化蛹為蝶一樣。
以流調工作為例,數字化轉型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真實世界的信息,如何“無損”投影到數字世界。目前雖然有了場所碼,但還是依靠人的自覺性加上手動操作來掃碼,顯然無法達到“無損”。
二是在數字世界里,如何基于數據進行機器智能決策。如果讓人從海量的數據里來找線索,費時費力,意義不大。
三是智能決策如何及時反饋給真實世界,快速落地執行。想要快速就不能只靠人,還需要傳感器、攝像頭、門禁等一系列智能設備協同工作。
個人認為,以上三點很難在短期內形成根本性沖突。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與智能機器,用戶習慣與數字規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協同開展工作。兩者之間的權重關系、交互密集度,會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這個過程就是數字化轉型。
2數字化轉型的本質
最后說一下,數字化轉型中人的因素。數字化轉型,本質是人的轉型。
以蘭州為例,3月5日,蘭州新區對重點人員例行核酸檢測時發現5例陽性。次日,我看到基層民警已經開始對沿街商鋪進行挨個檢查,提醒他們張貼和使用場所碼。
出于對場所碼的興趣,我跟民警聊了兩句。他說:大家對場所碼的認識差距很大。有些商家,根本不用警方提醒,自己就貼好了場所碼,并且安排專人值守。原因很簡單,商家能夠認識到場所碼的重要性,既保護自己,也有益社會。有些商家,總覺得亮碼和掃碼差不多,多此一舉,甚至還有商家沿用紙質的登記本。
前不久,在北京某烤鴨店新冠聚集性案例的官方通報中,也提到了由于確診患者和商家未落實掃碼登記,致使疫情擴散,大量人員漏檢,嚴重妨礙流調溯源。
3結語
觀念如果跟不上,像“場所碼”這樣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就無法發揮最大效用,數字化轉型更是無從談起。
以上便是我對“場所碼”和數字化轉型的一點淺薄思考,不到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李楠,CHIMA青年委員。現從事醫院管理和信息化工作。作者觀點僅代表個人,純屬技術交流,與供職單位無關。
上一篇: 破解工作煩惱的三大秘訣
下一篇: 韓斌斌:再忙,這幾類工作也不能降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