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引發了信息科“技術空心化”
CHIMA刊載的一篇《信息科“技術空心化”現象的反思》猶如在業內投下一枚重磅炸彈,引發的激烈討論已經持續了幾天。作者道出了目前不少醫院信息科的真實現狀,敢言、佩服!
無論是政治學還是經濟學,任何一樁大事件在發生前都有征兆。我想這還是需要循著一些蛛絲馬跡,通過抽絲剝繭般的細細分析,看一看究竟是哪些因素引起了這種普遍級的現象。
我們嘗試用場景代入的方式來為大家進行展現。
場景一:
某日,信息科李主任接到院長電話,原話是:老李,有位領導家的公子學的是計算機,今年畢業,想讓我安排安排。就先來你們科吧。
若干年后,李主任又接到院長電話,原話是:老李,有位大主任的夫人身體不好,希望我能照顧一下。你們科沒有臨床忙,就去你那兒吧,可以接接電話、搞搞內務。
場景二:
在某個大型醫院管理年會上,A醫院的趙院長與B醫院的王院長并肩而坐,相談甚歡。
王院長:聽說你們那兒不少事情都外包了?
趙院長:是啊,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測算過,外包的成本比醫院自己承擔低。我們不僅把食堂、衣物洗滌外包了,總務的水電、信息科的軟件維護也都外包了。
場景三:
信息科員工張三與李四聊天
張三:下周新系統要上線了,這么大的動作我還真有點緊張。
李四:別擔心,廠商有工程師駐場的,接到電話都轉給他們處理。
張三:那碰到值班怎么辦,我們不需要稍微懂一點嗎?
李四:怕啥,可以打電話求助。而且就算你不會,科里也不考核。
場景四:
信息科員工趙六看見王五正在準備軟考。
趙六:這么拼干啥,又不多拿一分錢。
王五:我在為升副高職稱做準備,副高比中級的工資會多一些。
趙六:你不知道吧,我們科的副高名額現在是滿的,就算你評審通過了,醫院也不會聘,還是按中級拿錢。
大家根據以上四種并非虛構的場景可以展開無盡聯想。我們還是說說原因。
一、不可忽視的外部輿論
這里的外部輿論指的是各種新說法、新名詞、新思想、新做法。信息科的生存環境很大程度上與院領導有關,而院領導的想法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在各類管理論壇、會議上聽到的新說法、新名詞、新思想、新做法有關。比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服務外包是機關事業單位改革的大趨勢”、“信息化是專門燒錢的“等等。不知不覺中,院領導就從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延伸到“別人家的信息化”。院領導的想法一旦改變,生存環境有可能會發生巨變。如果向好,大家皆大歡喜;如果變得更差,那是“技術空心化”的直接誘因。哀大莫過于心死,如果環境變化到完全沒有奔頭,那么躺平就是選擇項之一。混日子唄,這么簡單的事誰不會。
二、醫院的核心屬性帶來尷尬
不管愿不愿意,你必須承認醫院的核心屬性永遠是醫療,沒有之一。我們看看各家醫院的簡介,以大型三級醫院為例,第一句話基本都是類似“我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部(省)屬醫院”這樣的描述。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編制、人員、待遇、資金,醫療優先是必然的。醫院內部有較為明顯的生態鏈,即醫生>護士>醫技藥>行政,而行政內部也有鄙視鏈,信息科很多時候處于末端,至少丁香園上面是這樣體現的。
由于前述所提及的外部輿論影響了院領導的想法,所以信息科想招人領導得討論,同意招人了也得控制人數。年度信息化預算得控制,因為有限的資金需要向臨床傾斜,這一點在中小型醫院尤其明顯。缺人又缺錢,但是各個政策文件都說信息化重要,都要求信息化支撐。實際工作量只增不減,于是就演變成“又想馬兒跑得快,又想馬兒少吃草”,信息科人員疲于奔命都來不及,哪能安心搞技術。
三、繞不開的外包服務
信息科長期忙于“救火”,人員頗有怨言,私下開始流傳“哪家兄弟醫院信息科把電腦、打印機外包了,軟件有工程師駐場,現在輕松多了”。這種狀態久了,主任著急了,嘗試向院領導匯報,想給大家減減負。領導一聽,敢情好,我也正有此意。于是,外包合同順利落地,外包人員進場,信息科的工作量一下子減去不少。外包之后,信息科人員只需要接電話、看微信群,把問題、需求原封不動地傳遞給廠商即可,慢慢成為了“傳聲筒”。活兒反正有人干,自我鉆研技術的原始動力漸漸消失了,于是空心了。這和動物園里的老虎類似,不需要自己外出覓食,定時有人投喂,野性消失了,整天懶洋洋的。
當然,外包服務不是必選項,它受制于醫院的性質、規模、實力、營收等多種因素。我想強調的是,外包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披荊斬棘,用砸了自廢武功。
四、人人都關心的職稱
在醫院信息科工作,屬于體制內。體制內的一條重要規則就是職稱,職稱晉升意味著加工資、年終獎提高,所以這件事大家都很在意。放眼實際現狀,信息科人員職稱晉升是一條普通卻又特殊的道路。說它普通,是指職稱晉升條件明確,對照準備即可。說它特殊,是指它不屬于衛生序列,評審工作一般由當地工信部門代為負責。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個別省份已經做了改革,專門開辟了醫信工程的職稱序列,這是一種進步。
醫院目前比較通行的做法是部門定崗定編,同時職稱評聘分開,工資根據聘任兌現。信息科人員通過職稱評審,獲得職稱資格證書,但是發現科里僧多粥少,前面還有人排隊等著聘任,畢竟論資排輩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個人辛苦了半天,還是只能按照當前職稱拿工資。士氣與自信受到挫傷,想去繼續鉆研技術的積極性隨之大打折扣。
五、頗具難度的績效分配
某次分管副院長與大家一起研討信息科發展,我在發言時講到,談情懷可以一時,但是如果一味的只談情懷,那是無法持久的。信息科人員都是普通人,同樣有開門七件事。績效分配的初衷是調動人員積極性,體現勞動付出。從科室管理角度進行績效分配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往往產生問題的是分配方法與細則。
績效的難度在于指標,指標的難度在于量化,量化的難度在于標準。目前為止,業內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比較適合信息科的績效分配標準。
如果圖省事,那就實行大鍋飯,大家績效平均。從面上看是公平了,但是個人的內心想法是復雜的。本來就不大積極的人員覺得,科里管理也就這樣了,我繼續躺平好了;本來積極向上的人員覺得,我平時任勞任怨,到頭來居然和那些不干活的人拿的一樣,那我也躺平好了,反正干多干少一個樣。
大鍋飯不行,那就進行績效分配,將每月應發績效提留少許比例作為分配池。分配依據的制定是燒腦的,每個人的崗位、負責的事務不同,無法輕易用簡單、困難、重要、次重要、合格、基本合格這樣帶有主觀成分的詞語來直接評價。如果希望體現工作量,那最好得有信息手段支撐,否則口說無憑。所以,績效分配存在引起科室內部矛盾的風險,進而帶來人心思動。
除了上述五方面原因,一定還有別的因素能夠引發技術空心化。無論是什么,技術空心化必定是“外因+內因”引發的混合效應。毛主席說過: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想要破局?只有自強不息一條路。從兩彈一星到遨游天宮,從航母遠航到蛟龍入水,哪一項不是在嚴峻甚至極端困難的環境下誕生的。
文章結尾,將清代詩人鄭燮的《竹石》送與各位信息科同仁共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上一篇: 王磊:信息部門“技術空心化”如何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