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問題及應對策略探究
中醫因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且因人而異,在互聯網平臺進行診療存在更大難度,也涉及不同于西醫的倫理問題。2015年出臺的《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首次提出了要求將互聯網技術融合發展中醫藥。2016年國務院出臺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提出推進“互聯網+中醫醫療”,探索中醫遠程醫療、移動醫療和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法律法規,為互聯網醫院的診療提供了法律約束與保障。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后,越來越多的中醫院開通互聯網診療平臺,依托本院資源,開展線上咨詢、線上診療、拍方取藥和科普宣傳等業務。截至2021年8月,我國共有中醫互聯網醫院61家,其中公立中醫互聯網醫院57家。依據《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數據顯示,互聯網醫院日均診療量在50人次以下者占比最高。與龐大的西醫互聯網醫院相比,中醫互聯網醫院仍處于規模小、業務量少、發展滯后和信息化水平低等不足。為此分析中醫互聯網醫療的問題與現狀,剖析其中的倫理問題迫在眉睫。
1 中醫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
目前互聯網中醫院依據運營方式主要分為醫院自營、聯合運營和第三方平臺運營等3類。
1.1 醫院自營:中醫互聯網醫療主流模式
作為醫院線下診療模式的線上延伸,更多的互聯網醫院采用醫院自營模式,由線下醫院自行開設線上平臺,在該平臺出診的醫師均為本院醫師。公立中醫院醫療資源豐富,通常能獲得較高的認可度。通過對此類互聯網醫院的分析發現,線上診療群體通常為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復診患者,患者在互聯網醫院即可享受到線下就診時的各項服務,如在線問診、預約掛號、抄方、取藥、藥品配送等。線上診療對行動不便以及工作較為忙碌的群體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使患者可以足不出戶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并且在家即可享受公立中醫院專家的診療,在疫情期間也有效緩解了線下門診的就診壓力,減少交叉感染。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為例,該院將院內特色藥品和診療服務在互聯網醫院同步開展,在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貼敷期間,不方便到院的患者在家即可通過手機APP預約下單,連續多年保證治療不中斷。在醫保結算方面,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已聯合出臺《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 “互聯網 + ”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參保患者在線上診療后可直接進行醫保結算,享受線下診療同樣的報銷比例。當前各省正在搭建醫保“雙通道”電子處方平臺,開展電子平臺處方接入的試點工作,以點帶面推進醫保藥品的處方流轉。但是在此類互聯網醫院就診的患者,往往局限于本院或醫院所在城市,覆蓋范圍較窄。
1.2 聯合運營:實體醫院與互聯網企業優勢整合
聯合運營是指線下實體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運營的模式。依據《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二條(二):實體醫療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申請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應當包括“本機構名稱+合作方識別名稱+互聯網醫院”。該模式是實體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設互聯網醫院,出診醫師由醫療機構提供,實體醫療機構在維持線下診療服務的同時,拓展線上診療業務,雙方通過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這一合作模式,有助于當地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水平的提升,并且有序推進分級診療和醫聯體項目。但是由于該模式采用合作簽約的方式進行,目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此類模式缺乏約束,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易出現權責不清等問題。當前中醫互聯網醫院采用此類模式較少。
1.3 第三方平臺運營:互聯網企業主營,全國醫師參與
第三方平臺運營是完全由互聯網企業獨立運作的模式。依據《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二條(三):獨立設置的互聯網醫院,名稱應當包括“申請設置方識別名稱+互聯網醫院”。采用此類模式的企業通常為早期即謀劃健康產業,具有一定基礎的互聯網企業,如丁香醫生、好大夫在線、上醫仁家、大家中醫等。互聯網企業通過獲取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開設互聯網醫院,而隨著醫師多點執業的推廣,在該平臺從事診療服務的醫師主要為來自全國各地,進行多點執業的醫師,執業行為原則上與其主執業機構無關。平臺負責審核醫師資質等證件,在注冊時需要向平臺提供自身的醫師資格證和醫師執業證,最大程度防止假醫師的進入,保障患者的基本權益。在此類平臺上,患者出示線下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供醫師參考,醫師通過詢問等方式進行線上診療,開具的處方由平臺合作藥房進行處理,最終由物流配送給患者。
2 中醫互聯網醫療存在的相關問題
中醫互聯網醫療可謂方興未艾,但是目前針對互聯網醫院的相關研究多為西醫,中醫互聯網醫院存在的問題,目前缺乏相應的研究。
2.1 互聯網醫療相關法律法規仍待完善
第一,當前相關法律已不能很好地適應互聯網醫院的發展需求。雖然2018年已經出臺相關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但是至今已有5年,當年的文件更偏向于部門規范性文件,且為試行辦法,法律效益較弱,難以適應當今互聯網醫院日新月異的變化。2018年的文件規定,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由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提供,這樣的要求可遵循的法律法規依然是《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質上是線下醫療行為的線上延伸,對從業者的限制亦較大,要求是該線下醫療實體的注冊醫師。第二,醫師在互聯網醫院進行診療行為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區。目前對診療平臺和醫師的監管,只能依據2017年《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該法案規定“醫師只有一個執業機構的,視為其主要執業機構。醫師跨執業地點增加執業機構,應當向批準該機構執業的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申請增加注冊。”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多數互聯網企業搭建的互聯網醫院因其沒有線下的診療場所,醫師無法通過國家醫師注冊系統在互聯網醫院進行注冊。若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醫師未在此醫療機構進行注冊則不能進行醫療等行為,加之國家對線上診療等行為管控較為嚴格,在互聯網醫院進行診療是否完全合法,仍是法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各類線上診療平臺的發展亦是如履薄冰,政府部門也在觀察市場以及各類互聯網醫院的發展狀況,及時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讓醫師放心線上診療。第三,醫師在互聯網醫院診療是否屬于跨省執業,確有專長的中醫醫師能否加入互聯網醫院,缺乏法律規定。互聯網醫院因其營業執照由所在地的衛生主管部門頒發,這對于大多數注冊醫師而言,屬于跨省執業。中醫師跨省執業相對簡單,只需在注冊平臺進行注冊即可,但是對于確有專長的中醫醫師而言,能否在互聯網醫院進行診療也尚無法律明確規定。依據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出臺的《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中醫專長醫師跨省執業的,需要執業所在地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同意”,但因互聯網醫院無法提供注冊,為此確有專長中醫師能否合法在互聯網醫院進行執業,仍需進一步探究。
2.2 互聯網醫療醫師技術水平的不確定性
眾所周知,中醫不同于西醫。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因人而異,為此中醫能否取得療效,關鍵在于中醫師的技術水平。而目前互聯網醫院所需的條件僅為醫師資格證書與醫師執業證書,平臺僅負責審核醫師的資質,無法判定醫師的水平,為此難以保證在平臺上入駐的醫師具有相應的臨床水平,準入門檻較低。此外由于醫師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一批具有較高臨床水平和確有專長的民間醫師因無法考取醫師資格證書而無法入駐平臺。中醫非常講究醫師對病情的判斷,為此要求醫師具有較強的中醫思維以及扎實的基本功,若醫師本身水平不足,在線上診療時又因無法進行切診,導致醫師無法詳細準確判斷患者的病因病機,用藥出現偏差。此類事件的發生,不僅影響醫師本人的聲譽,也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引來不必要的醫患糾紛,從根源上來說不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3 線上診療病情獲取不完整性
第一,受客觀條件所限醫生獲取患者信息不全面。因互聯網醫院無法面對面進行診療,為此醫生獲取患者信息的唯一途徑便是患者本人的描述,以及之前在其他醫院的各類檢查。為此《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對診療范圍做出規定“不得首診”,但可對“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相同診斷進行復診”。在線上診療缺乏切診的情況下,望診也因為拍攝光線等問題,導致患者的面色、舌象與真實情況對比存在一定的誤差。此外,由于互聯網技術并非所有人都會操作,對于年齡較大以及文化水平偏低的患者而言,操作較為困難,導致此類患者需要身邊家人輔助方可完成線上診療,而家人代訴病情時通常存在誤差,多因素疊加導致醫師通過線上診療平臺準確獲取完整信息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進而導致療效的不確定性。第二,患者主觀上對告知醫師詳細信息存在抗拒。考慮到中醫非常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且需要患者詳細描述自己的癥狀,并且讓醫生望舌后才可準確判斷病情的情況下,各大互聯網醫院均推出了非常詳細的網診單,涉及患者全身的各個方面,在患者發起咨詢時自動發給患者進行填寫。但是即便這樣,仍有部分患者因自覺與醫師是熟人或親戚,或認為網診單較為繁瑣因而拒絕填寫,這更增加了醫師準確獲取信息的難度。
2.4 患者個人隱私保護缺乏有效保障
第一,互聯網痕跡帶來信息外泄的風險。互聯網診療全部過程均在線上進行,為此不可避免地留下諸多痕跡,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患者個人信息等隱私的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當前各大診療平臺均需要患者詳細填寫個人信息,包括出生年月、身高體重、家庭住址和聯系電話等。中醫診療還需要患者提供舌象的照片以及面部照片,相較于西醫,中醫師需要知曉更多的患者個人信息方可準確判斷病情,如女性患者有時還需知曉其經帶胎產的情況,這些都可能導致患者個人信息的外泄。第二,對泄露患者隱私的行為缺乏有力的監管和打擊。我國雖已出臺諸如《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等相關管理辦法,并且也明確要求遠程醫療運行各方應切實保障患者的隱私不受侵犯,但是由于缺乏監管和懲戒措施,很多醫務人員在進行線上診療時,因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和隱私保護意識,因而有意無意地將患者的個人信息泄露出去,給患者的生活帶來相應的不便。第三,患者無法確認自己所處的診療環境是否安全。患者在線上就診時,因無法看到醫師身邊是否有其他人,也無法判斷醫師周圍環境是否私密,若醫師身旁有其他無關人員,此類無關人員是否會私自收集患者就診時的音視頻資料。在進行同行交流時,患者的一些私密信息是否能夠進行處理后方可發給其他醫師。以上風險均存在不可控因素,導致部分患者因擔憂自身信息的泄露,而對互聯網診療敬而遠之。
3 中醫互聯網醫療應遵循的有關原則
醫師在借助互聯網醫院進行診療之時,就已經肩負著與線下診療同樣的責任。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線上診療也同樣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醫學倫理學的4大基本原則分別是尊重、有利、不傷害和公正。落實到中醫互聯網醫院層面,需要堅持客觀原則、有利原則、公平原則與安全原則。
3.1 客觀原則:結合中醫診療規律充分尊重醫生和患者實際
線上診療不同于線下,醫師無法見到患者本人,也無法給患者進行檢查。為此作為醫師,應客觀看待患者的病情,對于不適合線上就診的患者,或病情出現變化的患者,醫師應及時引導患者前往實體醫療機構進行線下就診,而不是始終讓患者進行線上診療。由于中醫講究整體觀,為此中醫的分科并沒有西醫那么細致,加之患者對中醫醫師的認識通常為全科醫師,為此中醫師在進行線上診療時,通常不會局限于自己專科的疾病,也會涉及一些其他領域的疾病。從醫師個人角度而言,客觀原則也要求醫師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判斷患者病情后,若認為此并非自己擅長的專科,應及時分流,推薦患者前往專科醫師處就診,或線下就診。互聯網醫院一般都有患教文章板塊,醫師可自行撰寫科普文章或本人醫案發布于個人主頁,供患者查看。在撰寫此類文章之時,中醫師應客觀地闡述自己的經驗,不刻意夸大療效,對于中西醫學的優劣客觀評價,既要看到中醫的輝煌歷史與良好的療效,也要審視其現代發展不足和差距,絕不能以“中醫藥包治百病”等為噱頭加以宣傳,盡可能避免個人不客觀的言論或行為給患者帶來的傷害。
3.2 有利原則:保護患者身體健康與經濟利益不受侵犯
互聯網醫院的出現,讓大城市優質的醫療資源得以下沉至基層,使偏遠地區和基層農村患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三甲中醫院名醫服務。任何醫療事業都需要將“病人利益第一”原則放在首位,延伸到互聯網醫院中,那就是患者利益不受侵犯。互聯網醫院雖然使患者免去了往返醫院的食宿交通費,但是由于目前互聯網醫院仍存在收費不透明等問題,有時便給患者的經濟利益帶來了一定的損害。由第三方平臺運營的互聯網醫院,因掛號費完全由出診醫師自行設置,部分醫師設置極為高昂的掛號費,甚至是其線下掛號費的百倍。加之中醫互聯網醫院通常有多家合作藥房,醫師可選擇顆粒劑、飲片代煎和膏方等多種劑型,但是每家藥房藥價不盡相同,不同劑型的價格也不同。而第三方平臺運營的互聯網醫院針對醫師的收益通常與藥費掛鉤,為此可能出現部分醫師為謀求私利選擇價格昂貴的藥房或多開藥,這樣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一些經濟基礎較弱的患者有時無力承擔這樣的費用,事實上沒有享受互聯網醫院帶來的診療福利。由于互聯網醫院患者無法直接面見醫師,很難獲得與線下診療相一致的醫患溝通效果,因醫患溝通不暢導致醫師無法準確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患者的依從性也大大降低,這樣不僅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醫患矛盾。
3.3 公平原則:保障互聯網醫院紅利深切惠及大眾
第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老年人等弱勢群體帶來不便。互聯網醫院多采用手機APP或小程序的方式進行線上診療,這樣的方式對于年輕人而言非常普遍,但是對于老年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而言,這樣的方式反而增大了操作難度。中醫傳統診療講究望聞問切,線上因缺失了切診,因而詳細的問診單成為醫師了解病情的方式,問診單通常較為繁瑣,故部分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可能無法準確填寫,僅憑患者的描述醫師通常無法準確判斷進而無法開具處方,患者也并未享受互聯網醫院的便捷。第二,醫患雙方缺乏有效溝通,造成信息獲取的不對等。傳統診療方式下,醫患之間可以進行充分細致的溝通,患者對醫師制定的診療方案可以完全知曉,最大限度行使自己的知情權。但是互聯網醫院中,由于時空的限制,很多時候是醫患雙方打字交流,醫師會因麻煩而將一些內容忽略,患者和家屬并不能做到完全知情醫師所給予的醫療方案。但是從相反的角度而言,有部分患者因個人原因無法及時回復醫師的消息,醫師可能會在未能掌握全面消息的前提下開方,也可能繼續等待患者的回復。醫師通常在醫院工作較為繁忙,進行線上診療往往是個人休息時間,這樣對醫師的個人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對醫師而言存在一定的不公平。較多互聯網醫院可以設置患者在購藥前無法看到完整處方,或無法看到每味藥的克數,部分醫師出于保護自身秘方的原因,不愿意告訴患者自己的診療思路,這樣也損害了患者的知情權,帶來新的不公平。第三,地域差異造成新的不公平。互聯網醫院最大的受益者本應是醫療資源薄弱的基層患者,但是基層醫院又因經濟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檢查項目無法開展。線上診療往往需要患者提供線下醫療機構的檢查報告,若當地醫院因設備的限制無法開展此項檢查,醫師通常會為避免誤診和自我保護而拒絕開具處方,無形中基層患者同樣未享受互聯網醫院的紅利,這同樣帶來了不公平。互聯網醫院藥品配送高度依賴物流,較多大城市有自己的藥房和發達的物流系統。中藥顆粒劑是當前較為新型的中藥劑型,其方便快捷受到很多患者的偏愛,但是顆粒劑需要相關藥廠制作。對于偏遠地區和基層農村患者而言,購買中藥顆粒劑需要從大城市的藥房制作后通過物流寄來,物流的時效性無法保證,有時甚至會耽誤病情,這也造成了地域差異帶來的不公平。
3.4 安全原則:患者生命健康和隱私不容侵犯
安全既指患者的個人信息安全,也指患者的身體健康安全。互聯網醫院亟待解決的便是患者的信息保護。因醫師每日都會接觸患者的大量個人信息,包括患者的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以及患者個人病史等較為隱私的內容,為此不排除部分醫師因“好奇”而將患者的個人隱私泄露。電子病歷的推廣是互聯網醫院得以運營的重要保障。在大數據時代,患者的各項數據均由第三方平臺保管,但是這樣的安全得益于良好的網絡環境。在數據傳輸的過程中,患者數據隨時都有被竊取的可能。有時互聯網醫院的醫師會將患者的電子病歷發給同行進行交流,我國《電子病歷基本規范》和《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雖然強調患者隱私的保護,但是并未出臺詳細的規定和章程約束電子病歷共享時患者個人信息的保護。身體健康安全也是互聯網醫院需要考慮的問題,線上缺乏切診和相關檢查結果,醫師如何僅通過望聞問三診準確開具處方,如何盡最大可能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
4 中醫互聯網診療發展對策建議
4.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醫師責任
第一,依據形勢要求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我國現有互聯網醫療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時間較早,均為互聯網醫院初步誕生時制定,且多為試行辦法,其性質屬于部門規章而非法律。多年過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醫院的發展,原有一些法律法規已不再適用于當前的情況。如國家衛生健康委頒布的《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不得首診”,僅能復診。在新冠病毒疫情流行時期,較多患者為避免去醫院引發交差感染而選擇在互聯網醫院就診,此時互聯網醫院為線下醫療機構分擔了較多的患者,不可避免地對新冠病毒患者進行了首診。雖說較大程度上解決了患者的就醫問題,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其中的法律法規問題值得商榷。復診該如何定義,是否必須精確至首診醫師,目前尚無清晰的法律規定。現實中同一科室的醫師通常不愿診治所在科室其他醫師的患者,患者也并不能每次都能找到同一醫師復診。因第一類互聯網醫院是線下醫療機構自營,運營模式是線下診療的線上延伸,為此該問題便隨之延伸至線上。第二,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立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應加快立法,盡快將原有的部門規章升級為系統科學、公平公正的國家法律,明確醫療機構、互聯網企業、醫師和患者等各方責任,以防因權責不清各方推諉扯皮導致醫師與患者維權困難。在行業準入方面,應提高準入門檻,對于醫師的資質嚴格審核,以防部分沒有醫師資質的假醫師進入互聯網醫院,進而損害患者的利益。對于復診的定義問題,應出臺法律法規明確復診的范圍和形式,對于諸如新冠病毒感染等波及面較廣的傳染病和部分簡單的常見病,應試點開放互聯網醫院首診,通過法律法規明確進行互聯網首診時醫患共同承擔的責任與風險。
4.2 完善醫保結算制度,監管費用明細
目前第一類互聯網醫院大多可支持醫保支付,患者通過綁定醫保卡進行醫保結算。但是由于各地醫保政策、藥品目錄、診療項目等的差異,導致醫保報銷難以做到統一結算。對于患者而言,在互聯網醫院進行中醫診療,其價格與線下就診相比是否有較大的提高,均是影響患者使用互聯網醫院的重要因素。就第三類互聯網醫院而言,目前多數需患者自行承擔就診費用,暫不支持醫保結算,這樣便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的就醫成本。2020年10月24日發布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保持線上與線下一致,針對線上、線下醫療服務實行公平的醫保支付政策”,這無疑是重大的政策利好,有助于從根本上降低患者的就醫成本。在未來醫保部門應及時調整政策,將更多的中醫診療項目和中藥制劑納入醫保。對于第三類互聯網醫院應開通醫保支付通道,患者在進行費用結算時直接跳轉至醫保所在區域的結算窗口,讓互聯網醫院最大程度惠及群眾。對于費用應嚴格監管,患者在支付時有權查看各項費用明細,明確價格政策,費用明細應精確至單味中藥,對于不合理收費項目,衛生部門應及時監管并督促整改。
4.3 加強物流配送,擴大合作藥房
因第一和第二類互聯網醫院所服務的群體主要為線下醫療機構的就診患者,為此醫院本身的藥房通常可以滿足需求。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因部分地區交通中斷,即便同城配送也面臨一定的壓力與難度。如何打通取藥環節,不讓藥品堵塞在“最后一公里”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如2022年上海疫情期間,上海仁濟醫院與社區和藥企合作,設立“藥品分揀中央倉”,實現“網上下單-送達街鎮-配送到戶”的一站式服務。上海市其他醫院也通過“線上開方,線下取藥”的模式,在線下醫院開設互聯網醫院取藥專門窗口,方便患者線下自提,并發動社區志愿者,為獨居老人、孤寡老人等行動不便者上門送藥。第三類互聯網醫院因合作的藥房遍布全國,服務患者也來自全國,為此藥品配送高度依賴物流,目前此類互聯網醫院多采用順豐配送的方式進行配送,對于大多數城市而言可做到一日達或次日達,但是偏遠地區仍是配送的盲區,物流慢的問題難以解決。為此此類互聯網醫院應拓展合作藥房,制定準入機制,將有相關資質并且產能能夠保證正常需求的藥房納入合作范圍,爭取做到每個省均有一家合作藥房,并依據患者所在地引導醫師選擇最近的藥房開方。對于藥房所在地的患者,應支持患者前往藥房自提或借助閃送等方式,使患者取藥的時間大幅縮短。
4.4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患者對中醫診療的認知水平
患者的各項癥狀和既往病史對中醫師準確判斷病情極為重要,在線上診療缺失切診的前提下,患者的舌象和面部特征成為醫師判斷病情的重要內容。為此應加大宣傳力度,告知患者中醫診療的全過程,引導患者配合醫師詳細填寫問診單,準確拍攝舌象與面部的照片供醫師進行辨證論治。同時大力宣傳互聯網醫院的優勢,可通過開設線上義診,免費健康咨詢等活動,引導患者的就醫習慣,使其常見病的復診選擇在互聯網醫院進行,培養其對互聯網中醫診療的信任度,并逐步形成在線上就醫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方便患者復診調方,也可減輕線下醫院的接診壓力,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分級診療。
5 小結
互聯網醫院雖然是當前較為新興的醫療模式,但是其中的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問題不容忽視,這也是患者是否選擇互聯網診療的關鍵影響因素。疫情期間,中醫藥的介入較好地維護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使人民群眾認識到了中醫藥的作用與優勢,因此后疫情時代,為中醫互聯網診療提供了重大利好。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互聯網醫院發展道路,不僅是中醫藥事業興旺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選擇。互聯網醫院應堅持相應的管理原則,做到客觀公正,有利安全,盡可能保護醫患雙方的權益不受侵犯。
來源:《中國醫院》雜志2023年第11期
作者:葉冠成、陳佳祺、張少輝、袁和靜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略)
上一篇: 胡光闊:信息化建設助力醫療服務效能提升
下一篇: 陳妍妍:數字化轉型助力多院區一體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