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國:互聯網+護理服務探索與實踐
始建于1950年的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是全省互聯網醫療試點單位。目前,醫院互聯網醫院累計線上問診量58萬人次,遠程會診及遠程影像3.5萬人次,眼底AI及肺結節智能篩查等4萬人次,慢病管理2萬人次。“作為山東省互聯網醫療試點單位,我院積極探索互聯網+護理服務,根據國家和山東省試點政策的要求,我們確定主要的工作思路是搭建平臺、創建模式、規范流程、提升品質。”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智慧醫院發展部主任朱興國介紹。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互聯網醫院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2016-2018年,開啟互聯網+醫療服務之門;第二階段,2019年,明確互聯網醫院發展思路,啟動互聯網+護理項目;第三階段,2020年至今,拓展互聯網醫院運營思路。
2021年,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和山東省醫保局聯合發布試點方案,政策支持為項目發展按下“快捷鍵”,社會、政策、護理專業等多方需求互聯網+護理服務應運而生。
穩步開展互聯網+護理建設
在具體實踐中,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按照“搭平臺、建模式、順流程、提品質”的工作思路,推進互聯網+護理建設。
1.打造平臺,聚才引智。醫院、護士、患者三方對互聯網+護理有不同的需求:醫院希望增加護理服務供給,降低再入院率,完善護理服務體系,適應診療政策和醫聯體發展需求;護士希望可以體現自身價值,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患者的需求是可以獲得多樣化、多層次的延伸護理服務。為滿足三方需求,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研發了專門的APP平臺,嵌入院內互聯網醫院平臺和醫院公眾號,提供護理服務包和健康教育,方便患者快捷預約護理服務。
醫院構建了“1233”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1個主體,指依托山東省立第三醫院這家實體醫療機構;2個平臺,指互聯網醫院平臺和移動護理APP平臺;三級聯動,包括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的聯動;3個精準,包括精準護理評估、精準信息對接和精準護理服務。
為保證APP平臺規范有效運行,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形成了七個管理機制:嚴格準入機制、雙保險機制、雙審核機制、雙評估機制、一鍵報警聯動機制、可追溯機制和雙向評價黑名單退出機制。
2.創建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醫院開展了規范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開展制度建設,建立“護理網+護理服務”標準化服務手冊,明確組織架構,規范運行機制,以確保患者安全;設置操作標準,共制定40多項相關操作標準,保證護理同質化、患者安全;嚴格崗前規范培訓,對傷口造口、PICC維護等專科性技術操作進行資質授權;建立醫護協同保障機制,由分管院長牽頭建立醫療專家保障團隊和院科兩級保障團隊,保證互聯網+護理質量與安全;出院計劃與互聯網+護理結合;出臺激勵機制;申報山東省地方標準。
3.規范服務流程。醫院規范了服務流程,主要包括患者下單、醫護人員接單、出發上門、上門服務、醫患互評和完成訂單等流程,使互聯網+護理服務更加順暢。
4.提升品質。醫院按照山東省互聯網+護理服務質量評價標準,提升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質量,完善質量控制,將互聯網+護理服務納入醫療機構“魯護約”云監管平臺,從身份核實、現場評估、健康宣教、醫廢處理等環節,均建立質控流程。
探索互聯網+護理新模式
在實踐中,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發現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更加趨于專科化和精準化。醫院根據實際的護理需求,積極探索了基于護理專科小組為主導的互聯網+護理新模式,主要包括三種模式。
模式一:基于專科護理云門診的互聯網+帶管老年患者的護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包括兩部分:管道專科護理云門診,針對帶管出院的老年患者,每周固定時間在互聯網醫院視頻問診,其余時間24小時回復;互聯網+護理服務,指導患者或家屬在互聯網+護理APP平臺/微信公眾號預約申請線下服務。
模式二:基于區域聯動的互聯網+傷口造口護理服務模式。
醫院依托自身的互聯網醫院,開展醫院為主導、社區為樞紐,家庭為支持的“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傷口造口智慧護理服務模式,實現了三位一體的區域聯動,包括院內“門診-病房聯動”、院外 “三級醫院-基層醫院聯動”和“互聯網+醫院-社區-家庭三位一體”聯動。
模式三:精準服務,互聯網+護理服務在COPD患者居家康復中的應用。
醫院通過對多名患者進行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居家肺康復模式的干預,運用互聯網+護理服務APP對COPD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推送、視頻發布+電話隨訪/上門服務的形式進行家庭肺康復訓練指導,提高COPD患者居家肺康復的依從性,使得肺康復的作用效果得以持續。
互聯網+護理服務是一個覆蓋范圍廣、能夠覆蓋最后一公里的項目,它深化了護理服務的內涵,提升了患者滿意度,推動了優質護理資源下沉,可精準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未來,我院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探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希望能夠探索互聯網+分類分級的管理;二是探索互聯網+護理的云監管;三是希望探索互聯網+護理與醫保的結合,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朱興國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