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祥:數字織夢,醫路領航——HIS與我共成長的三十年(中)
武漢抗疫親歷的幾段感人故事
在武漢抗疫期間,我和我們信息化團隊作為這場沒有硝煙戰爭中的幕后英雄,親歷了這段難忘而充滿挑戰的時光,見證了這座英雄城市從靜默到復蘇的全過程。那是一段既艱難又充滿希望的時光,每一天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對生命、對人性、對團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時光回溯至2020年初,一個令人難忘的冬天,新冠肺炎病毒的突然來襲,讓整個社會和醫院內的氛圍變得異常緊張。疫情如風暴般席卷而來,大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手足無措”,面對這種全新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每個人都心中充滿了不安與迷茫。在那個信息尚未完全明朗、國家相關部門尚未發布具體抗疫政策的特殊時期,醫院領導迅速行動,果斷制定了初步的防疫方案,為抗擊疫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展現出了領導的非凡決斷力與責任感。我在這里向同仁們分享幾段感人肺腑的幾段小故事。
1.疫情封城,有召必回
封城令下!臘月二十九的夜晚,緊接著便是大年三十,多數外地同事已踏上歸鄉的路途。我接到緊急通知,匆匆趕往醫院。整個武漢城似乎被一層無形的陰云籠罩,街道空曠寂寥,商鋪大門緊閉,往昔繁華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異常的沉寂。在單位內部,大家主要通過電話進行工作調度,而那些已返回老家的外地同事,紛紛來電詢問是否需要返回。我盡量保持鎮定,半開玩笑地說,這場景頗有幾分生化危機的意味,能留在外面的,就先別回來了。
次日,各項任務紛至沓來,武漢市指揮部籌建、醫院發熱門診擴建、住院部改造以及疫情數據中心建設,處處都需要人手,人力資源嚴重匱乏。我緊急向院領導匯報,并請求召集人員返漢,同時請示市指揮部開具了五十多張特別通行證。隨著工作量的增加,我們甚至將召集范圍擴大到了友商的工程師們。
每當回想起那些平時默默無聞、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同事們,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感動。特別是借調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庹兵兵同事,他當時正在湖北松滋的老家過年。他多次請戰前往前線擔任志愿者。當得知指揮部人手緊缺時,他迅速與我取得聯系,表達了堅定的決心。面對他的熱情,我同意他返回武漢,加入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志愿者隊伍。庹兵兵從松滋驅車300多公里,途經多個關卡,歷經近8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抵達武漢,馳援火神山的信息化建設。
包括庹兵兵在內,我們共派出四名工程師支援火神山。他們的工作繁重而復雜,包括信息化終端設備的調撥、跟蹤建設進度、接受遠程支援、梳理業務流程、解決項目問題、協調系統聯調測試、組織現場實施運維以及保障信息化物資等。他們每天幾乎都要高強度工作16至20個小時。在火神山信息化系統上線運轉后,他們又立即轉戰雷神山醫院進行支援。庹兵兵說:“在這個特殊時期,沒有人考慮休息,更何況我還是一名黨員。我們只想盡快完成兩座‘山’的信息化工作,救治更多的病人?!痹谕瓿衫咨裆降娜蝿蘸?,庹兵兵又進駐武漢市防控指揮部,參與新冠肺炎大數據中心的建設。
團隊的李金同事在光谷和中法院區一直忙碌著。住院部的三區兩通道改造任務緊迫且繁重,由于改造內容繁多,涉及網絡布點、終端部署、門禁系統、重癥監護病房、院感無線視頻監控、醫患視訊溝通、三院區部署遠程會診系統等,老百姓因恐懼疫情而足不出戶,又恰逢春節假期,召集不到施工人員,工程一度陷入困境。李金充分發揮本地人的優勢,回鄉動員鄰里鄉親們,迅速組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施工隊,最終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改造任務。
團隊的田堅同事,從2020年1月6日開始就一直堅持在抗疫現場,發熱門診兩次擴容改造,中法新城院區病房信息化基礎改造,還有方艙醫院信息化設備部署,都可以看到田堅的身影,通宵加班加點完成各項改造工作,就在中法新城突擊改造期間,田堅主動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作為一名普通職工,在面對如此重大疫情,他只想貢獻他自己的一點力量,盡早完成改造。院區改造和方艙醫院建設完成后,田堅又堅持在運維的一線,多次進入發熱病房進行運維工作,和硬件部所有同事一起保障了三個院區和方艙醫院信息化設備的運維,體現了信息團隊年輕人的擔當。后來這些同事的事跡都被光明網和楚天都市報報道過。
2.募集物資,共筑防線
疫情突如其來,伴隨著迅速實施的封城措施,物流系統幾近癱瘓?;I集防護物資迫在眉睫,尤其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他們急需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等關鍵裝備。然而,由于物資短缺,一些診室的醫生甚至不得不面臨“裸看”的困境。國家緊急調派的30多支同濟醫院救援隊伍,自帶的防護物資也僅僅能維持一周的使用量。一封封物資告急的求助信接連不斷,院領導緊鎖的眉頭和設備科長熬紅的眼睛、嘶啞的聲音,無不透露出形勢的嚴峻。
在這關鍵時刻,我們意識到,物資的募集不應分部門、分你我,而是每一個員工的共同責任。我迅速在信息部門群里發起倡議,組建募捐物資小分隊,并號召隊員們通過各種渠道向全社會發出求助聲,真實描繪我們面臨的困境,呼吁大家伸出援手,共同抗擊疫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重大災難面前,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再次得到彰顯。當我們在微信群、抖音等社交平臺發布求助信息后,立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其中不乏來自海外的援助。我們強調,盡可能捐贈物資,如果一定要捐款,我們會引導其匯至指定的物資供應點,確保資金能夠轉化為實際所需的物資。就這樣,從防護物資到醫療設備,再到計算機網絡設備,源源不斷的援助物資被送往同濟醫院。
我至今記得第一筆防護物資到達時的激動場景。那天,同事李金興奮地匯報說,我們聯系上了“網紅”明星李佳琦,他們在上海成功籌集到了9000套防護服、5萬個口罩和1000個護目鏡。面對緊迫的時間,我們與相關部門協商,攔停了原本前往青島集散地的貨車,改道直奔武漢,并成功獲得了市指揮部的特別通行證。歷經14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這批寶貴的物資終于安全送達同濟醫院,那一刻,大家激動得熱淚盈眶。
醫用防護服的需求量巨大,醫務人員每進入一次隔離區就需要消耗一套。在疫情初期,防護服極度短缺。小分隊四處聯系防護服廠家,最終在湖北省仙桃市找到了一家生產工業防護服的廠家,他們庫存尚有5萬套防護服。雖然防護效果不如醫用防護服,但在醫務部門確認其可行性后,我們自籌資金,驅車200多公里將其運回。
與此同時,信息部門的IT物資也面臨短缺。由于物流停運,設備難以抵達武漢。在這個關鍵時刻,科室的一位同事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感染的風險,開車前往武漢各售貨商處,勉強收集到了一些急需設備。此外,還有很多愛心企業向我們捐贈了設備。這些企業家在疫情面前展現出了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我們國家企業家精神的重要體現。有個廣州的IT公司通過大學聯系上我們,裝滿一卡車貨物,并自己充當志愿者,開車從廣州出發,沿途以泡面為食,只為將設備盡快送達。這些逆行者,除了用“英雄”來形容,我想不出更合適的詞匯。新冠肺炎疫情保衛戰的勝利,除了醫護人員的英勇奮戰,背后更有這些無名英雄的默默付出。
其實,不僅我們在行動,社區的公告欄上也貼滿了手寫的倡議書。它們如同無聲的呼喚,訴說著前線醫護人員的艱辛與堅持,呼吁著每一位居民伸出援手。夜幕降臨,社區的燈光依舊明亮,物資籌集的活動仍在繼續。人們自發組織起來,有的負責登記,有的負責搬運,還有的通過網絡平臺發起募捐,將這份愛心傳遞給更遠的地方。
這場抗疫物資的籌集活動,不僅是對物質需求的回應,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這是一場關于抗疫物資籌集的溫暖行動,它如同一股暖流,穿透了寒冷與恐懼,溫暖了每一顆心。
3.抗疫指揮,保障先行
我記憶的深處,始終鐫刻著一段難忘的經歷——那是我和同事們完成的最重要且最具挑戰性的任務。2月19日,接到光谷唐院長安排的任務,在光谷科技館剛搭建的方艙醫院緊急部署信息系統。在現場,我親自督戰,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直至所有工作部署妥當,已是凌晨2點半,我驅車踏上歸途。
途中,我又接到王偉院長的電話,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焦慮與期待。他提到,上午8點半將在同濟醫院召開一場疫情防控布置會,詢問我是否有可能連線七家抗疫單位,共同舉行一場線上工作會。我迅速將車停在路邊,告訴他給我十分鐘時間,我盡快論證后回復。畢竟,距離開會僅剩六個小時,而擺在我面前的,是七家單位還沒有統一的視頻會議系統,各自用的遠程會診系統終端也都不相同,也沒有后來很方便的騰訊會議平臺。
我立即行動,緊急聯系相關同事,將他們一一喚醒,并組建了一個微信群進行語音討論。同時,我也邀請了相關視頻終端的廠商加入討論。經過緊張的討論與論證,我們得出了一個現實的結論:在五個小時內,在武漢搭建一套完善的會議指揮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時間緊迫且物資匱乏。
面對困境,我們并未退縮,而是迅速制定了一個臨時方案:先讓有庫存的視頻會議廠家盡量提供設備,每個同事駕駛一輛車,攜帶一套終端設備,形成一套流動的臨時會議系統。只要哪個單位需要加入會議,我們的車就迅速前往,確保會議的順利進行。方案一經確定,大家便迅速行動起來。我也及時向王偉院長回復,表示我們可以采用這種方式舉行會議。
在單位會議室,我坐鎮指揮,親自參與顯示大屏和視頻終端的安裝與調試工作。八點鐘,時任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親臨視察會場,隨后,國辦的同志也相繼到來。他們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會場參會人員不得超過十人,座位距離必須保持1.5米以上,窗戶要打開通風。更令我們心頭一緊的是,我們得知即將主持會議的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
然而,在即將清場的時刻,尚有兩家的聯調工作未完成。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我迅速冷靜下來,指揮那兩家單位改用手機熱點連接。雖然畫質有所犧牲,但聲音依然清晰可聞。就這樣,在最后一刻,我們成功完成了調試工作。
清場后,我獨自一人在現場做保障。雖然會議過程中出現了少許卡頓和一次斷線的小插曲,但我迅速啟用電話免提并配上話筒進行過渡,確保了會議的順利進行。孫副總理看到我們緊張而認真的樣子,安慰我們說:“第一次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開成這樣已經不錯了?!?/p>
會后,我們深刻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設定并優化了方案。選擇穩定可靠的線上會議平臺,并進行了多次測試,確保會議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同時,為各個大醫院和方艙配備了必要的硬件設備,如高清攝像頭、麥克風等,以保證視頻畫面的清晰度和聲音的流暢性。此外,還配備了適合窄帶帶寬的移動終端和5G基站,以應對一些特殊的適用場景。
我們與國辦、中辦的聯絡人約定,今后會議召開務必提前一小時告知詳細的會議參加單位和時間表,便于我們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就這樣,我們成功保障了孫副總理的數十次會議。當我們在電視新聞里看到領導們在視頻上布置工作、慰問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探望醫院重度患者、與方艙的輕癥患者交流時,我和同事們的臉上都露出了自豪而欣慰的笑容。
在持續的抗疫斗爭中,線上視頻會議成為了指揮部與各個醫院、方艙之間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梁。每一次會議,都是對抗疫工作的一次全面審視與深入剖析,更是對全體抗疫人員精神風貌的一次深刻展現。隨著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指揮部不斷調整和優化會議內容,增加了心理健康輔導、防疫知識普及、醫療資源調配等項內容,為抗疫人員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這段經歷不僅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團隊協作的力量,更讓我感受到了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勇于擔當的精神。
4.云上醫院,醫心相連
在武漢封城的艱難時刻,疫情的陰霾籠罩全城,日常醫療體系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沖擊。市民因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而面臨就醫難題,尤其是非新冠肺炎的診療需求被大幅壓縮,嚴重威脅到民眾的健康。與此同時,身處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盡管英勇奮斗,卻也難以兼顧其他疾病的診療工作,分身乏術。面對民眾迫切的就醫需求與醫療資源緊張的矛盾,醫生們紛紛提議開展線上問診服務。
在我領導的信息部門完成發熱門診和住院部的緊急改造后,我們迅速將工作重心轉向互聯網醫院的建設。首先,我們與HIS(醫院信息系統)廠商攜手成立技術小組,共同探討并確立了建設思路。我們既要追求短期內的快速上線,以滿足當前的迫切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鑒于我們采用的是微服務架構,我們決定實現線上線下的一體化。于是,我們提出了以下建設目標:易用性,確保醫生無需額外培訓即可使用。醫生在診間看診時使用的醫生工作站與線上看診時使用的虛擬診間站應保持一致,唯一的區別在于線上患者通過視頻對講進行交流;功能完整性,線上平臺應包含線下工作站的所有功能,以方便醫生進行居家遠程診療。同時,醫生在醫院內也可繼續使用工作站,無縫銜接線上線下工作;物流整合,與順豐、郵政等物流服務商實現對接,并與患者手機看診APP融合,使患者能夠像使用美團等應用一樣實時查看配送情況。
明確目標后,我們迅速展開行動。信息技術部門與HIS廠商共同組建技術團隊,負責平臺架構設計、系統開發與集成,確保系統的順利開發與上線。門診部則牽頭組建業務需求團隊,由各科室主任及骨干醫生組成,參與功能需求的制定,確保線上診療流程貼近實際、便于操作。同時,臨床團隊還負責制定線上診療規范,以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藥學部則與順豐、郵政等物流服務商合作,組建物流團隊,實現藥品及醫療物資的快速配送。此外,我們還與技術團隊合作,打造用戶友好的移動端界面,提升患者服務體驗。
然而,工作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由于白天大家都要忙于抗疫和信息保障工作,會議大多在晚上進行。整個工程的協同管理也都在線上進行,工程師們都是居家辦公。軟件方案的書寫、開發、調試、測試以及迭代都是在線上進行。經過20多個日夜的不懈努力,我們成功上線了互聯網醫院,并欣喜地看到問診量持續上升。
在友商們的共同努力下,互聯網醫院上線第一年患者問診量就達到了40萬人次,第二年更是躍升至135萬人次,第三年則突破了200萬人次大關,贏得了醫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互聯網醫院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使患者即使在家也能獲得專業醫生的咨詢與指導。特別是對于慢性病管理和復診患者而言,這一模式大大減輕了往返醫院的負擔,保障了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同時,醫生也能通過線上平臺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無論是在家還是在醫院,都能無縫銜接線上線下診療,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不僅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使優質醫療資源能夠覆蓋更廣泛的人群,還在疫情期間為緩解實體醫院的壓力起到了關鍵作用。它不僅解決了市民的實際困難,也為醫護人員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展現了科技在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的巨大潛力與價值??梢哉f,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不僅是對傳統醫療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對未來智慧醫療發展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張曉祥,教授高工,長期從事醫學信息學研究和醫療信息化建設工作,主持集團化和醫共體醫院HIS、EMR、HRP、數字化手術室、遠程醫療、居民健康卡等多個大型信息化建設項目,擅長醫療信息化頂層設計、醫療流程優化和創新產品構建?,F任華中科技大學醫療信息研究所所長、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信息標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衛生統計與信息學會副會長、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專業委員會常委,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計算機中心主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居民健康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上一篇: 李振葉:初建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規劃策略探討
下一篇: 朱興國:互聯網+護理服務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