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電子病歷集成與數據共享路徑
當前,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工作是建立和完善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系統,電子病歷的集成與共享是推進醫療數據整合的重要環節。5月22日晚舉辦的CHIMA大講堂第九期聚焦電子病歷集成與共享,關注如何深度挖掘和利用醫療數據以更好地為臨床提供服務。
本期大講堂由清華長庚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劉海一擔任主持人,邀請了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管中心標準管理處處長王強、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勝、北京天壇醫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韜、福建省立醫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張瓊瑤、北京嘉和美康管理咨詢部總監黃永健、智業軟件高級副總裁陳堅等嘉賓,與觀眾就數據共享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進行深入交流。
新冠疫情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管中心承擔了新冠肺炎數據庫建設工作。王強處長指出,從數據源到數據宿,病歷數據處理過程包括五個環節:ETL、醫學質控、NLP(自然語言處理)、標準化和專病庫。其中,ETL是抽取、轉換、加載,導入CDM庫。目前ETL探索了120個數據模型,包括34個入院記錄、30個出院記錄、15個病程記錄等,數據格式涉及單病歷Word、多病歷Word、PDF、Excel、CSV等;醫學質控包括ETL、NLP、專病庫等各環節質檢和病歷文本標注、醫學術語標準化;NLP是醫學人工智能的核心,專業性非常強,它是通過機器學習,對實體和實體關系的識別,把語言文字、數據、符號等信息提取出來;專病庫包括病案首頁、護理記錄、生命體征、實驗室檢查等內容,共確定9個維度1628個字段。
疫情期間,國家醫管中心在數據收集過程中面臨兩大突出困難:第一是PDF病歷數量巨大而且雜亂,例如4月中旬收到124個壓縮文件,大小607GB,解壓后為66426個文件夾(1150959個文件);第二是圖像格式病歷難于處理。病歷數據包括EMR、HIS、LIS、PACS等系統信息,它們依靠患者ID關聯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病案信息集。經過研究和試驗,國家醫管中心采取的解決方法是從各個醫院的數據庫直接導出數據。這就要求數據采集方掌握各醫院不同廠商、不同版本信息系統的數據結構。疫情期間國家醫管中心數據采集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病歷摘要;第二階段為病案首頁和出院小結;第三階段為PDF格式全病歷;第四階段為數據庫格式全病歷。
在新冠肺炎電子病歷共享應用實踐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是電子病歷標準化工作任重道遠,在現有條件下,由數據采集方“寫接口”,而不是數據供給方寫,是一種可行的辦法;二是應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實施標準化的全電子病歷,促進電子病歷共享;三是數據庫的存在,依賴于廣泛的應用,邀請大家參與到新冠病歷數據的研究中來。
北京市在推進區域電子病歷共享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琚文勝主任介紹,北京區域電子病歷是區域中不同醫院電子病歷部分信息的匯集。區域電子病歷共享的目的是提高醫療質量,減少費用支出,方便居民掌握健康信息,加強衛生管理和研究等;共享范圍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診斷信息、醫囑用藥信息、檢查檢驗信息等。
從2015年開始,北京立項推動了30家醫院的區域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其中包括22家北京市市屬醫院、2家北京大學所屬醫院、2家國家委屬醫院、1家醫科院所屬醫院和3家區縣所屬醫院,最終匯聚了異源異構的電子病歷信息。
這30家醫院的門診量之和占北京市醫院門診量的1/5,住院量占全市醫院住院量的接近2/5。為推動這30家醫院實現電子病歷共享與調閱,北京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在30家醫院內部公示了醫院調閱功能實現程度,讓各家醫院調閱電子病歷功能更加智能,方便醫生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在實現電子病歷共享調閱后,醫生工作站會出現授權的提示并呈現患者就診列表,醫生可以在工作站調閱患者在其他醫院的就診記錄以及外院檢查、檢驗結果,并接收到患者近期重復用藥提醒,有的醫院實現了醫生書寫病歷時直接導入患者在外院的檢查結果。除了調閱電子病歷數據,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收集了30家醫院門急診和住院數據,這些數據在管理和科研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例如用來對外地來京患者進行分析,在流感季節進行疾病監測,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這些數據為管理部門的決策支持發揮了重要支撐。
推進電子病歷共享是一個系統工程,實踐中發現仍有一些關鍵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包括要明確共享時是否需要獲得患者授權、如何保證數據質量、如何保證項目績效以及如何加強項目管理等。
天壇醫院的HIS是很強大的系統,以此為主做了集成。王韜主任介紹,HIS中醫療數據的整合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大數據的整合,包含HIS、病歷、檢驗檢查都分散在各個系統里面,通過集成平臺整合在臨床數據中心,然后反饋到HIS和電子病歷。這個被稱為360視圖。它實現了天壇醫院各信息系統的臨床數據整合,以及昌平、豐臺各社區醫院中醫囑、檢驗、檢查數據的共享,使用患者主索引與院內患者進行關聯。通過在HIS系統中嵌入360視圖,使醫生能夠在看診過程中隨時查閱本院、社區的各種相關數據,輔助醫生診療;第二層意思是病案資料和醫療文件的整合,患者出院各個業務系統在數字簽名的基礎上整合成一個病案,最后整合成患者出院的完整文檔。
在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測評中,通過360視圖在HIS、LIS、PACS等系統中的集成,滿足病房醫師、病房護士、檢查科室、檢驗處理、治療信息處理等角色對信息共享的評級需求。電子病歷整合的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對醫院,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減輕了窗口的壓力,提升了醫院的形象;對患者,方便他們精準付費和便捷支付,同時醫院7×24小時服務方便他們不用排隊復印病案,節約他們時間。
在電子簽名環境下,如何開展電子病歷服務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電子病歷的服務分為二種模式:一種是打印紙質病歷,加蓋病案室章,提供外地病人回去報銷;另一種模式是提供電子版文件,這種電子版文件也是帶有電子簽名PDF格式防篡改的。也有患者需要拷貝數字影像資料,這些資料是DICOM格式的,但是沒有電子簽名。
電子病歷建設的難點在于要求全部病歷打印相關的信息系統完成數字簽名改造,并在實際臨床業務中實現100%的簽名,否則電子化病歷打印功能將失去法律效力。同時,電子病歷歸檔時病歷打印對電子病歷歸檔的完整性和及時性有極高的要求,歸檔缺失和延遲會極大影響患者體驗,在實施過程中要準備充分的緊急情況處理預案并經過長期的磨合確保業務流程的通暢。
云大物移在醫療行業的廣泛應用凸顯了醫療大數據的重要性。當前,醫院信息化正由電子化邁入智慧化階段,數據是智慧化的核心。張瓊瑤主任介紹,福建省立醫院共有160個信息系統,涉及近30個企業的產品,且都是異構的,因此面臨接口復雜的挑戰。雖然建立了這么多系統,但是醫院臨床和管理部門對數據利用仍然提出了不同意見。因此,醫院決定建設集成平臺,一方面是解決系統交互和數據分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信息化評價要求。醫院于2014年開始集成平臺建設,目標是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醫療業務協同整合、加強數據共享利用。集成平臺建設過程中,貫穿了安全和標準的體系,制定了以下原則:標準流程設計,業務按需接入;注重數據交互的數據質量,在流程中管理數據一致性、準確性;充分考慮臨床交互性能,細分交互場景,持續優化應用。
醫院集成平臺于2015年投入應用,目前每天平均處理HL7消息195.4萬條,Web Service消息80.3萬條,互聯互通消息53.6萬條。目前,醫院幾乎100%系統都已經接入到集成平臺上,同時通過CDR提供給各個角色、應用場景提供服務。借助集成平臺,臨床醫生工作站可提取所有報告結果,同時會有患者合理用藥提醒。集成平臺可以綜合分析、快速診斷,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系統性治療方案,實現精準治療,為開展多學科會診提供支撐。同時,它還幫助醫院實現了關鍵醫療流程閉環管理、智能化檢查預約,搭建了數字化院前急救平臺,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方便患者就醫。在新冠肺炎防治過程中,醫療健康大數據在區域的共享顯得尤為重要。
在技術研討環節,黃永健總監和陳堅副總裁從企業角度介紹了醫院信息系統集成這一話題。
黃永健總監從實際工作的業務角度介紹了系統集成。信息系統服務于醫院的管理體系。從實際應用來講,集成的目標是把涉及患者整個診療周期的數據連接起來。目前健康檔案主體應用在兒童,這其實是共享的需求驅動,如果不能做全員數據共享,可以做局部應用。
陳堅副總裁指出,集成平臺的核心是集成引擎,通過ESB以不同的方式和標準把各個應用系統連接起來。在新的標準化基礎上,遵循國家和衛生行業相關信息標準及HL7等國際標準,由醫院統一定義集成規范,相應地進行系統改造和對接,構成了各個系統對接和集成的基本思路,形成符合標準的電子病歷共享文檔,可以實現跨機構的共享。
在討論環節,劉海一主任和與會嘉賓針對醫療數據共享的效益以及遇到的挑戰等話題,與聽眾進行了深入交流。
劉海一主任在總結時談到:“電子病歷的共享一定是未來發展趨勢。信息化從業人員都期望未來醫院給患者的檢驗檢查報告不再是紙質的,而是電子的。要做到這一步,首先要做的是制定一個共通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