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醫院實踐方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先行先試,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醫院。2014年,醫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成為廣東省首批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的醫院之一。醫院開設互聯網醫院的目標是通過互聯網工具,為健康需求者提供線上與線下便捷全程健康、醫療服務,把實體醫院可及的大健康服務延伸到千家萬戶。對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在“互聯網+醫療健康”方面的實踐,醫院信息科主任連萬民進行了詳細解讀。
互聯網醫療健康是互聯網經濟整個生態圈的小部分,因此首先要了解互聯網經濟的基本定律,主要體現在信息對稱、網絡效應、免費、長尾效應和邊際成本等方面。互聯網+旨在推動信息技術和業務生態的融合創新,是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思維的融合:前者包括了云、大、物、移、智等新型信息化技術代名詞,后者體現為連接一切、跨界融合、開放生態、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當前,國家在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已經發布了幾個相關的綱領性文件,包括《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國衛醫發[2018]25號)、《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國衛醫發[2018]25號)等。在互聯網+醫療健康實踐方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于2012年9月開始踐行互聯網+慢病管理,在廣州市建了100個健康小屋,搭建了基于互聯網的社區慢性病網絡平臺(e-Health中心),同時組建了一個專業專職的健康管理團隊,并基于這套體系出臺了基于互聯網的預防、監護+治療的慢性病解決方案。醫院的互聯網+慢病管理實踐以慢性病危險因素控制為核心,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實現了“小病、慢病不出戶、不出小區”。2014年10月,醫院正式啟動了廣東省網絡醫院項目,上線了“互聯網+醫療”v1.0,希望借助互聯網實踐分級診療分級下沉的需求。對這個項目,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給予了大力支持,批復同意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在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時,醫院認為網絡醫療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及規范要求,并基于當時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做了風險評估。在運營方式上,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是網絡醫院的實體醫院支撐,提供網絡醫療服務,為醫生的醫療服務行為負責,建立相關建設標準、管理規范與評價;第三方搭建網絡醫療平臺,提供技術支持;藥店、村衛生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診療地點,并為藥品質量和藥事服務負責。廣東省網絡醫院開創了全國第一家網絡醫院,是第一家在互聯網上實現問診、電子處方、藥品調劑閉環的互聯網醫院,建設了覆蓋全省的醫療互聯網服務網絡,構建了覆蓋省、市、縣、鎮、村多級的互聯網醫療體系。不過,它仍具有局限性,難以使醫療資源發揮最大價值。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醫療業務的深度融合,醫院上線了“互聯網+醫療”v2.0,開展了以下醫療服務:通過搭平臺、建團隊、定標準、立制度、在省、市三甲醫院建診室開展線上診療服務;通過在縣(區)級醫院建分院、投放可穿戴醫療設備、培訓網絡區域接診醫生、開展上下級醫療機構互聯互通、實現醫聯體、醫共體、專科間的大聯盟;通過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衛生站、大型連鎖藥店、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衛生隊、小區物業等建立網絡服務點(診所),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三級醫療的網底,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分級診療;通過手機App平臺,在醫療機構內推廣使用共享醫療平臺;通過在網絡醫院建立遠程分析中心,為基層醫療機構進行遠程檢驗、遠程心電、遠程影像,解決了基層醫療機構專業人員缺乏、方便了群眾就醫、減少或杜絕了醫療不安全隱患發生;通過調研立項,人工智能、智慧中醫等現代高科技與傳統醫療對接普惠大眾。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互聯網+醫療”v2.0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6月至今,提供了5000次智能問診、800余次視頻輔診服務;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村衛生站已經安裝動態心電圖50臺、平均每天30例左右;靜態心電370臺,平均每天530例左右;建立了分、轉診體系,縣域內住院率提高4個百分點。醫院以“互聯網+”破解偏遠山區基層存在的就醫難問題,在清遠市陽山縣利用網絡醫院互聯網技術和資源,打造了“省縣鎮村”一體化的造血型對口幫扶新模式紓解邊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廣東省第二醫院的互聯網+醫療實踐做到了依法有據,有規范的建設標準、疾病診療指南、考核辦法、管理制度、接診流程,制定了培訓、管理手冊,建立健全六個標準,實現了六個統一,同時制定了《網絡醫院疾病診療指南》、《遠程心電報告解讀指南》等規范文件。在談及建設互聯網醫院的經驗時,連萬民強調,一是互聯網醫院的建設一定要與醫院自身的發展戰略、資源供給、業務能力相匹配;二是需要組建專業、專職的運營管理與技術支持團隊;三是有一套適用于互聯網環境的強大系統。(根據連萬民主任在CHIMA 2019大會上的演講內容整理)點擊本鏈接可購買以下圖書:《醫療機構醫療大數據平臺建設指南》和《醫院信息系統典型故障案例解析》,并可訂閱《中國醫院》雜志。